新华社开罗6月21日电 综述:中阿文学论坛铺设“文学新丝路”
新华社记者郑凯伦 李奕言
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文学论坛”21日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13名中国作家和近50名阿拉伯国家作家济济一堂,在“文学新丝路”的主题下进行广泛深入交流。
本次论坛由中国作家协会、阿拉伯作家联盟和埃及作家协会共同主办,开罗中国文化中心承办。刘震云、麦家、余华等13名中国作家与来自埃及、科威特、阿曼、苏丹、也门等国的作家就“文学的传承与创新”“文学创作与当下生活”和“文学作品的翻译”三个主题展开热烈讨论。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本次论坛是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举办的首个以文学为主题的多边论坛,一个重要主题是用文学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与丝路沿线国家共同搭建平台,令双方作家了解彼此文学特别是当代文学的发展现状,充分感知各自人民当下的情感。
“‘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机会和活力。我们希望通过文学加深中阿人民的情感交流和心灵相通。”铁凝说。
埃及作家协会主席阿拉·阿卜杜勒-哈迪在论坛上强调了古代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的延续性。他说,古丝路沿线的商人为了经商,需要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了解他们的文化,因此语言文化是古丝路贸易交往的基础。
“如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往也要求各国文化机构加强合作。我们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和中方共同绘制一张中阿文化合作地图,显示双方文化投资合作的机遇。”他说。
文学翻译是本次论坛的主题之一。刘震云说,翻译比写作难在译者要分别掌握两种文化、文字、生活、历史和哲学,而作家只需掌握其中一半就可写出优秀作品。余华认为,一种语言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肯定有许多地方被遗漏,但也有很多地方被加强。“最好的译文就是和原文打成平局。”
铁凝在中阿文学论坛上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盛宴在尼罗河畔弥漫着清雅的芳香,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顶尖级作家齐聚一堂,就文学创作与当下生活、文学的传承与创新、文学作品的翻译等,各抒己见,共同切磋
文学新丝路 合作新平台 ——记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文学论坛 光明日报驻开罗记者 肖天祎 中华文明和阿拉伯文明是历史悠久的两大古文明,历史上都曾引领时代发展的脉络,孕育出灿烂辉煌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