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生机盎然,移民幸福无边
——新疆最大咸水湖边的人与自然协奏曲
新华社乌鲁木齐6月1日电(记者张晓龙)新疆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投入1000万元的生态移民项目在启动3年后开始见效——一只只鹅喉羚重返保护区觅食,一棵棵胡杨幼苗吐露新绿,这座新疆最大的咸水湖及其周边区域正重新成为野生动植物的理想家园。
艾比湖东北部的科克巴斯陶是生态移民的重点区域。它位于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缓冲区及核心区的交错地带,面积达25平方公里,曾是一片植被茂盛、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牧民迁至科克巴斯陶进行季节性放牧,并在此陆续建起临时居住点,到2015年前后常住人口已达54户189人。
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人畜进入导致过度放牧和滥砍滥伐,科克巴斯陶天然植被遭破坏,自然更新困难,生态环境呈严重退化趋势。
遭到破坏的科克巴斯陶,由于自然植被稀疏,又缺少可饮用水源,大部分牧民都难以越过“贫困线”。放牧难以为继后,一些牧民便捕捞艾比湖中的卤虫卵(卤虫有净化水质和为候鸟提供食物的作用)、采挖寄生于梭梭根部的肉苁蓉(一种名贵中药材)。这种谋生手段又进一步加剧了艾比湖湿地的生态退化。
为打破越贫困、越破坏的恶性循环,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2015年启动生态移民计划。在广泛征求牧民意愿的情况下,政府确定了搬迁方案。
截至去年8月,科克巴斯陶区域牧民已全部搬迁。其中50户161人已安置到距离科克巴斯陶40公里的边境城市阿拉山口,全部纳入国家城市最低保障政策,享受就医、就学帮助,有意愿就业的,由政府帮助提供就业岗位。其余少部分牧民根据个人意愿迁回原籍地塔城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