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揭秘平昌冬奥“北京八分钟”幕后“天机”

2018-02-28 09:31:15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八分钟”美轮美奂的表演惊艳了全世界。24名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轮滑演员们在平昌的奥运场地上上下翻飞,来回穿插,“画出”道道弧线,组成了不同样式的艺术形象,让世人惊讶不已。

轮滑演员的运动轨迹与地面线条的延伸路径完美重合,可谓天衣无缝,这是如何做到的?轮滑演员除了要“画出”自己脚下的线条,他们之间还有过数次的来回穿插,同时还要从不断移动、旋转的“冰屏”中间精准通过,要实现这犹如穿针引线一般的高难度动作,又要克服哪些技术难题?

在闭幕式结束的两天后,2月27日,《环球时报》记者走进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采访了为本次表演提供了技术保障,由丁刚毅教授领衔的虚拟视觉团队的多名核心成员,得以一探“北京八分钟”的幕后“天机”。

丁刚毅团队核心成员李鹏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节目的编导团队要求场上的演员和影像必须在位置、时间、速度等方面配合得非常紧。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为此,他们团队将自身原有的系统进行了整合,创新研发出了辅助排练系统与预演仿真系统。正是凭借这两套“神器”,保证了前期创意设计与现场排练工作的顺利进行。

拆分动作,提取数据,形成个性化训练方案

李鹏向记者展示了“北京八分钟”导演核心团队最初提供给他们的一份由玛雅软件制作的创意方案,记者看见,这个方案的动画演示可以称作“低配版”的“北京八分钟”,尽管画面比较简陋,但已经较为到位地展现出了我们最终在电视上所看到的现场表演的精髓。而这,就是张艺谋导演一开始就想要表达的创意。

但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李鹏告诉记者,这个由玛雅绘制的演出场地内没有任何标志,“运动员要怎么定位,怎么走动?相互之间的位置怎么确定?时间、音乐怎么掐,怎么踏准时间的点?都是从没遇过的情况。”

“我们就赶快回来自己想,技术上,我们自己攻关,排练方式上,我们跟编导组紧密地配合、商量,讨论具体用什么方式……”

李鹏称,根据轮滑这种特殊的表演形式和圆形场地的特殊性,团队决定通过辅助排练系统,把导演的意图拆解,细化到每个人的每一个时间点,之后再进行有效地组合。

他以中国结图案的绘制为例介绍道,团队先把数据从曲线上提取出来,算出曲线延伸的时间、速度,然后再和编导团队与演员团队沟通,看演员能否够达到与曲线的延伸保持一致的要求。“有时候我们会根据创意的需求来要求演员加紧训练,去达成目标,”李鹏说,“但有些动作是人的能力所做不到的,包括急停、急转、调头,尤其是轮滑这种形式,轮滑演员不可能在非常稳定、轻松地情况下就能够调头。”

记者看到,在由玛雅制作的创意方案里,虚拟轮滑演员在画“橄榄叶”这一图案时,在“叶尖”等一些角度非常尖锐的地方,演员几乎是瞬间就完成了折返,这一转弯半径明显不符合物体运动规律,只有“三体人”的“水滴”才能完成如此不可思议的匀速锐角折返运动,现实中的轮滑演员根本没办法完成这样的动作。“实际上,我们的演员(做这个动作时)肯定要有一个减速然后再提速的过程。但这样的话,演员就会踩不上点,跟不上脚下的影像。”

正因如此,李鹏介绍道,团队在建模的过程中,不断跟创意团队、演员团队磨合,找到大家都能认可的平衡点,在这个点上再形成数据。“然后我们再把演员的位置、动作、时间、速度等信息算出来,给每个演员一个专属于他的路径图,做出一个训练手册,这样每一个演员都知道他在每一个音乐节拍时的位置、速度,”李鹏称,通过这种先单人后小组组合的方式,最终做出了整体符合要求的效果。

此外,据李鹏介绍,团队还设计了一套考核系统,该系统里能显示两组数据,一组是标准数据,一组是演员在演练时的现实数据。演员随时可以在系统里看到他们离标准要求还有哪些差距。团队人员在训练结束后还可根据数据对比,告诉演员在几分几秒,在做某一个动作时经常会出现什么毛病,或有什么习惯性动作,从而更好地修正演员的动作。

录入实时采集数据,仿真系统高度还原现实场景

辅助排练系统通过将复杂的图案进行拆分,有效地保证了演员的训练效果。据李鹏介绍,在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可开始用预演仿真系统来进行彩排预演。该套系统能够根据演员当天的排练进行数据采集,“如果需要,我们会把当天采集到的运动员的数据录入系统,导演看到的就是当天的训练成果。”

丁刚毅团队核心成员黄天羽向记者介绍,除了可以协助导演实时看到当天的训练成果,该套预演仿真系统还可以非常快地实现数据的及时更改,“它可以实现导演在旁边说,我们就在旁边更改,导演翻回来就可以看到这个效果,这在时间效率上是很高的。”

黄天羽进一步解释道,通过仿真的方式,可以做到快速反应,如果今天的编导有修改的思路,我们当天就修改出来,第二天就可以出排演方案。“如果路线发生变化,我们今天晚上就可以给系统重新录入数据,第二天就可以直接排练,”黄天羽说,“这跟原始的手工打点、划横线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除了可以“协助导演”,这套仿真系统还可以“纠正导演”。据黄天羽介绍,在做仿真的过程中,这个“仿真”是贯穿创、编、排、演所有环节的。“我们不但可以快速地协助导演去实现他的想法,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及时评估他的想法合理不合理,比如这个转角能不能做得到。”

黄天羽说,团队在仿真中考虑到了人的极限因素,只要仿真系统能做到,我们就有数据,就能够进行排练。

团队向记者演示了预演仿真系统中,演员们划出各种艺术样式的场景。记者发现,预演仿真系统所展现的动画效果和之前“玛雅”上展示的效果大同小异,但还是那句话,内行看门道,团队成员告诉记者,在这个预演仿真系统中的所有动作,都是轮滑演员完全可以完成的,因为这些动作都是在人体极限范围内的数据基础上设计的。而这就是仿真系统的神奇所在。

此外,据李鹏介绍,团队在这套预演仿真系统里还搭建一个完全真实准确的跟平昌的场地一样的场景模型,并把奥委会在平昌奥运场地里给出来33个拍摄机位的角度都按照标准数据搁在上面。“因此我们事先可以把转播机位和转播效果提前做一个判断,到了后期的时候,导演就是用这套系统在指挥排练,商讨转播方案。”

与演员打成一片,给设备贴上暖宝宝

尽管有着如此强大的软硬件设备,但要保证演员最佳效果,丁刚毅团队将人力也发挥到了极致。据李鹏介绍,在排练过程中,团队成员跟演员做了充分的沟通交流。“我们的孩子和体育大学演员之间打成一片,没事就跟他们聊天,跟他们玩,跟他们训练,在过程中去了解他们的体会、感觉以及理解能力,根据他们的特点来相应的做出排练系统,”李鹏告诉记者,“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花费的隐形的时间和精力特别大。”

焦迪是丁刚毅团队中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据她介绍,从去年的十二月到今年一月底,她和部分团队成员就驻扎在位于昌平的训练基地里。在训练基地,她和同事们身兼多职,承担着现场服务、系统程序修改、演员排练数据捕捉,以及和后方同事沟通系统调试等工作。

焦迪告诉记者,排练期间,昌平的天气最冷时达到了零下十五度。“在室外进行数据捕捉时,不一会儿,整个电脑都快结冰了。为了让机器设备能坚持的久一点,我们就把它们抱在怀里取暖,甚至拿暖宝宝贴在上面。我们自己倒是在昌平冻到拉肚子、胃疼,特别常见。”

李鹏对记者说,团队不但要了解领导的思路,还要体会演员和各个工种的工作。“从一开始,丁刚毅院长就跟强调,我们就是服务团队,不要去左右别的团队。”

在有着如此先进、强大的软硬件设备的前提下,团队成员还这么“拼”,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没理由不完美。听完团队对排练过程的介绍,再倒过头来看闭幕式当天的“北京八分钟”表演,本已令人垂涎的视觉盛宴,佐以对幕后科学、严禁的排练方法的知晓,对人带来的感官的满足感,又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李司坤)

揭秘平昌冬奥“北京八分钟”幕后“天机”

关键词:平昌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