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八分钟”美轮美奂的表演惊艳了全世界。24名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轮滑演员们在平昌的奥运场地上上下翻飞,来回穿插,“画出”道道弧线,组成了不同样式的艺术形象,让世人惊讶不已。
轮滑演员的运动轨迹与地面线条的延伸路径完美重合,可谓天衣无缝,这是如何做到的?轮滑演员除了要“画出”自己脚下的线条,他们之间还有过数次的来回穿插,同时还要从不断移动、旋转的“冰屏”中间精准通过,要实现这犹如穿针引线一般的高难度动作,又要克服哪些技术难题?
在闭幕式结束的两天后,2月27日,《环球时报》记者走进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学院,采访了为本次表演提供了技术保障,由丁刚毅教授领衔的虚拟视觉团队的多名核心成员,得以一探“北京八分钟”的幕后“天机”。
丁刚毅团队核心成员李鹏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节目的编导团队要求场上的演员和影像必须在位置、时间、速度等方面配合得非常紧。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为此,他们团队将自身原有的系统进行了整合,创新研发出了辅助排练系统与预演仿真系统。正是凭借这两套“神器”,保证了前期创意设计与现场排练工作的顺利进行。
拆分动作,提取数据,形成个性化训练方案
李鹏向记者展示了“北京八分钟”导演核心团队最初提供给他们的一份由玛雅软件制作的创意方案,记者看见,这个方案的动画演示可以称作“低配版”的“北京八分钟”,尽管画面比较简陋,但已经较为到位地展现出了我们最终在电视上所看到的现场表演的精髓。而这,就是张艺谋导演一开始就想要表达的创意。
23日的韩国江陵速度滑冰赛场内出现了一段“辣眼睛”的小插曲。一名外国男子突然闯入冬奥冰场内,将衣服脱到只剩一件粉红色短舞裙,在冰面上翩翩起舞。不料却在众目睽睽下尴尬摔倒。随后被人轰走。
4月23日下午,“透过平昌看北京”—北京冬奥组委实战培训成果系列大讨论活动启动。这是冬奥赛事进入“北京周期”后,北京冬奥组委汇聚各方智慧力量,全面推进筹办工作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