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伊朗多个城市出现示威活动,有民众上街表达各种诉求,如抗议食品价格高涨、要求解决年轻人就业问题等。《环球时报》 特约记者过去两年多次从常年工作的海湾国家来伊朗 出差,既看到伊朗有别于阿拉伯国家的独特一面,也感受到这个神秘的国家和 其他发展中国家相似的一面。
2015年冬,我第一次到伊朗。我对此行既期待又惶恐,期待的是终于有机会一探这个国家的真实面目,惶 恐的是害怕它会不会像西方媒体 描述的那么恐怖。伊朗虽然与阿 拉伯国家为邻,且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但仅从首都德黑兰市区给 人的第一印象看就有很大不同。特别是 德黑兰北部的富人区,建筑前卫时尚,街道两旁大树参天,城北山上被积雪覆 盖,置身其中恍惚是在欧洲大陆,而不 是印象中遍地椰枣树、骆驼和沙漠的海湾国家。
除了城市风貌不同,伊朗人还非常在乎波斯人的身份,并对自身悠久的历 史引以为豪。据说如果初次见面时误认为他们是阿拉伯人,会引起对方的不快。有一天早晨,我在街边的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一位70多岁的老人,看到 我这个外国人就主动打招呼。老人说一 口流利的英文,这让我暗暗吃惊。聊起来才知道,在1979 年伊朗伊斯兰革命 前,巴列维王朝与欧美国家关系极好, 当时很多人接受的是西式教育,所以这些上了年纪的人英语都很好。伊斯兰革命后,伊朗与西方国家尤其是 美国的关系恶化,常年的制裁使伊朗相对封闭,年轻人的英语显得要差很多。老人还说: “伊朗和中国同为文明古国,有 着悠久的历史,是思想成熟的老人,而美国历史很短,就像一个行为鲁莽的孩 子。伊朗和中国理应在国际关系中发挥更大作用,而不是让美国来领导全 球。”
受西方制裁,在伊朗的外国人相对较少,但伊朗人对外国人普遍很热情。有一天晚上,我从外地坐大巴返回 德黑兰,怎么也找不到车站附近 的地铁站入口。和我同车的一个伊朗小伙子主动帮忙,他叫了一 辆摩托车,执意先把我送到地铁站,再去他要去的地方。我给他打车钱,他怎么都不肯收。在客气这一点上,不少伊朗人和中国人很像。
最近两年,因为常来伊朗,我对当 地社会有了更多了解。伊朗的政治阵营 中有强硬保守派和世俗开放派,日常生 活也有明显分化:在德黑兰前卫时尚的 建筑群中镶嵌着不胜枚举的清真寺;穿 着黑袍、见人总是低着头匆匆赶路的中 老年妇女与戴着鲜艳头巾、叼着烟、穿 着紧身裤的时尚女郎擦肩而过;裹着黑 色头巾、穿着长袍的宗教人士与梳着辫 子、扎着耳钉的男青年在同一个地铁车 厢比邻而坐……但以德黑兰为代表的大 城市并不完全等同于伊朗,在中小城市 和农村,人们普遍比较保守,这一点伊 朗与别的发展中国家没什么不同。
新华社德黑兰4月26日电(记者马骁 穆东)中国政府援助伊朗抗洪救灾的2600顶防水帐篷26日运抵伊朗首都德黑兰霍梅尼国际机场。中国驻伊朗大使庞森在机场与伊方代表举行交接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