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奇怪!法国的孩子为什么要为哲学打架?

2017-12-14 13:36:14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孩子们为哲学打架

“法国人浪漫吗?”在巴黎综合理工大学的一场座谈会上,面对记者的提问,几名在法国留学多年的中国学生纷纷摇头,他们表示,从他们接触的法国师生中感受到,法国人最大的特质不是浪漫,而是理性和思辨。

法国教育非常重视哲学,学生进入高中分科后,不论是文学类、科学类还是经管类,都要必修哲学课。根据法国教育部颁发的大纲,哲学课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标,以领悟时代的意义”。高中毕业会考的第一门就是哲学,考4个小时的论述题。每年的考题都很深奥,比如今年的题目包括“我有权利做的一切事都是正确的吗”“我们能从自身文化中解放出来吗”“理性能够解释一切吗”“艺术作品必然是美的吗”等。据了解,每年考试完,法国媒体都会热闹地报道这些哲学考题,电视台会邀请大学教授进行解读,还会让各路明星来谈自己的看法。

法国一场哲学沙龙,主题是“旅行的目的是什么”。

了解了法国深厚的哲学教育传统后,也就不难理解法国中学生为什么会为哲学打架。2015年夏,波尔多高中会考哲学考试的考场外,一名事后证实是康德信徒的考生喊了一句“黑格尔,你丫闭嘴”,立刻引起黑格尔拥趸的不满,两伙中学生陷入混战。

在这种高强度的哲学教育背景下长大的法国人,对思想、理论和逻辑特别看重。在法国生活多年的一个美国人对《环球时报》记者感慨道,“理论上可行,但是实践中是否可行呢”这句常用的话,到了法国人那里会变成“实践中可行,但理论上是否可行呢”。

近年来,随着欧洲恐怖袭击的增多,孩子会向父母提出有关生死、战争与和平、恐怖主义等问题,于是法国开始流行儿童哲学工作坊,老师会引导儿童思考“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是什么”“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吗”等问题。

法国人思考,上帝不会发笑

有句格言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那么,这么爱思考的法国人究竟能从这些哲学话题的讨论中获得什么呢?法国高等教育署的一名工作人员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他们从小学的哲学,并非一些哲学知识,而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论。高中毕业后,有的人也许永远不会再去读卢梭、帕斯卡尔的书,但他们对世界和生活的思考不会停步。她拿起手中的《哲学》杂志举例说,哲学是可以指导生活的,就比如这本杂志提到的主题词“权威”,当父母开始对孩子大喊大叫的时候,说明他们已然丧失了对孩子的权威。身份和地位并不意味着权威的自然生成,有些人位高权重,但未必有真正的权威;一个刚入职场的姑娘则可能因为自己的靠谱赢得众人的信任,进而获得某种隐形的权威……听她讲着,《环球时报》记者似乎理解了法国人对哲学的痴迷。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