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刊载了自由撰稿人莫尼·巴苏的一篇文章。中产阶级的巴苏带着80多岁的家庭老保姆阿米娜走出贫民窟,来到加尔各答最繁华的高端商场。富裕与贫穷,新印度与旧印度,会产生怎样的碰撞呢?
和很多人一样,巴苏对贫困知之甚少,只知道印度正逐步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新兴经济大国。但有一道鸿沟却越来越大,富人和穷人位于这条鸿沟的两极,正如巴苏和阿米娜一样。
国际救援组织乐施会的报告显示,印度最富有的10%人口掌控着整个国家80%的财富,最顶层1%的精英阶层拥有印度58%的财富。换个说法,16个印度富人拥有的财富相当于6亿人的财富总额。
在巴苏看来,这些数字太过惊人,今天的印度好像“精神分裂”了。一个是经济、军事、技术不断提升的民主国家;另一个是阴影笼罩的贫民窟之国。75%的人口依然生活在贫困中,只有11%的人家里有冰箱,35%的人不会读书写字。
印度不只存在于政客和媒体的吹捧中。巴苏找到生活在加尔各答贫民窟中的阿米娜,希望从她口中了解真实的印度。走出贫民窟,仰望加尔各答的繁华,阿米娜会如何作答呢?
巨大转变的背后
自1998年开始,阿米娜就在巴苏父母家里做工,主要负责打扫卫生。2001年巴苏父母过世后,巴苏只有在回加尔各答时才能偶尔见到阿米娜。巴苏的父母早年移民美国,后不断往返于美印两国间。巴苏一直在探求,印度从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和英属殖民地发展成世界大国,在这些巨大转变的背后,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
穿过一条漆黑曲折的小胡同,巴苏来到阿米娜的住所。所谓的住所只是一个小房间,空气中弥漫着煤烟味,还混合着香葱、大蒜和香料的气味。阿米娜的房间没有窗户,看起来像一个黑乎乎的洞穴。简陋的床下垫了砖块,以防在雨季来临时受潮。隔板上放着一个上世纪90年代生产的电视机。床对面的墙上仅有一只满是划痕的铝罐。阿米娜和孩子们住在一起,每月支付2美元租金。如果不是有租房管制,她的女儿女婿可能没有能力再让她继续住下去。
印度经济学家迪万达·沙马提倡有利于穷人的迂回式发展。他认为,印度的税收结构和其他政府激励机制服务于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