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德国企业神话”悄然褪色 “德国制造”靠名声卖钱

2017-10-18 09:07:55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 木】与日本企业一样,德国企业精神也名声在外,严谨、高效、讲信誉、有品质,这些词汇常被用来称赞它们。然而,现实可能与外界想象的不太一样。

计划满足2700万客流量要求的柏林新机场曾被德国官方视为新形象工程。2006年破土动工的新机场本来计划在2011年10月开张。当年,德国外国记者协会成员还被邀请进行一次“新机场之旅”,当时机场高管详细介绍了各种“德国制造”的高端设施。

然而接下来,是一部漫长的“延长开业连续剧”。新机场曾被曝光存在大量质量问题,比如线路管道铺设不符合安全标准、制冷设备功率太低等。新机场的新闻官每年都会宣布即将开业,但都没有实现。近日,《环球时报》记者再次造访新机场,这里仍是一个工地。地面杂草丛生,墙面看上去也旧了,俨然一座“鬼城”。难怪德国《图片报》会感叹,11年前柏林新机场打下第一块基石时,中国国内有140个机场,而现在又新增近60个。

大众“排气门”是德国企业近年来影响最恶劣的一桩丑闻。自这件事发生后,许多德国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不会再买大众汽车,甚至对购买德国汽车都心存疑虑。一名在沃尔夫斯堡大众总部上班的工程师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以前德国企业一直埋头提高质量,现在一直追求大规模、国际化和盈利。企业对科研领域的投资太少。他认为,大众等德国企业爆发丑闻有必然原因。“德国制造”现在是在炒冷饭,靠名声卖钱。

《环球时报》记者家里有许多“德国制造”产品,比如西门子洗碗机等。但记者感觉,这些产品很多都不比“中国制造”和“日本制造”好到哪里去。售后服务更是糟糕,往往是电话打不通,一封邮件要等十多天才有回复。

当然,“德国制造”形象不断下降,与以前被过度美化也有关系。像国内流传甚广的青岛下水道和兰州黄河中山铁桥的故事,都被证实只是神话。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