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从叙利亚到上海,一个阿拉伯桂冠诗人的爱与哀愁

2017-10-12 16:56:52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北京10月12日电 (天下人物)从叙利亚到上海,一个阿拉伯桂冠诗人的爱与哀愁

新华社记者 杨臻 王雅晨

10月10日夜,一艘载满各国诗人的游轮在黄浦江上游弋。“借着陆地、海洋和天空的舞台”,上海国际诗歌节首个“金玉兰”大奖揭晓,87岁的叙利亚桂冠诗人阿多尼斯获此殊荣。

“阿多尼斯对阿拉伯诗歌的影响,可以与庞德或艾略特对于英语诗歌的影响相提并论。阿多尼斯的诗超越阿拉伯的时空,站在全人类的高度俯瞰人生万象。”评委会如是评价。

  桂冠诗人

“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在代表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中,阿多尼斯忧伤而不失骄傲地宣言。

相对世俗意义上的荣誉,阿多尼斯更在意自己作为诗人的价值,“我反对与世界媾和,诗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要改变世界的形象”。

“他的诗歌闪烁着神秘的光芒,引发人们对现实生存状态的深层次关注。”上海国际诗歌节评委会这样写道。

叙利亚,阿拉伯,是诗人阿多尼斯永恒的爱与哀愁所系。

诗人到过很多人的故乡,自己的故乡却成了最远的远方。

1930年,阿多尼斯出生于叙利亚西部沿海的小村庄卡萨宾,原名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伊斯比尔。上中学时,阿里给自己起了“阿多尼斯”这个笔名。

古希腊神话中,“阿多尼斯”是一个每年死而复生、容颜不朽的神袛,热爱呼啸山林,即便是爱神维纳斯的追求也无法打动他。少年阿里,给自己注入了“阿多尼斯”的精神。

由于家境贫寒,阿多尼斯从小跟着父亲干农活。父亲也是他的启蒙老师,教他背诵和写作阿拉伯诗词。13岁那年,时任叙利亚总统库阿特利到他家乡视察,阿多尼斯自告奋勇在总统面前朗诵了自己写的诗。总统被少年的才华打动,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上学。总统大为赏识,当场允诺由国家资助他就学。

1956年,26岁的阿多尼斯离开叙利亚,去了邻国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上世纪80年代,黎巴嫩内战不休。阿多尼斯曾与一枚炮弹擦肩而过。为了逃离“比兽性更加凶残”的战争,他辗转去了法国巴黎。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