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3周年之际,近日,北京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并不以大小、高低为标准。三地之间定位不同,按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做更大空间上的布局。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对北京而言,要坚持控制增量与疏解存量双管齐下,严格落实各类功能禁止和限制的要求,积极稳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那么,非首都功能有哪些呢?北京市发改委称,凡是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功能都可以认为是非首都功能。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四类: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批发市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以及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
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不是在甩包袱。一方面,北京这几年关停了1341家企业,主要是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企业,没有把所谓的低端企业丢给河北、天津。另一方面,2015年7月召开的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就指出,北京要更加重视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推动首都的科技、产业、文化及公共服务资源延伸到周边地区,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这三年,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投入以及带给三地的变化有目共睹。产业协同方面,近两年来,北京对津冀的投资成“井喷”态势,2015年,北京企业在津冀投资额为1642亿元,同2014年相比增长了2.5倍;2016年,北京企业在天津、河北的投资认缴额分别为899亿元、1140亿元,分别增长26%、100%。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上,在2015年基础上,2016年北京向津冀的技术输出额达154亿元,同比增长38.7%。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抓住创新驱动促进区域产业升级这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北京发挥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不断强化与津冀的创新联动。2016年9月22日,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目标。《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行动计划(2016-2018年)》已经出台实施,计划到2018年,在4+N重点区域,初步形成以科技创新园区链为骨干,以多个创新社区为支撑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全国首个区域性全面创新改革方案《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获得国家正式批复,北京市相关方案也紧跟出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提速。
交通一体化方面,2016年,京台高速建成通车,北京市境内的7条国高网放射线全部打通,高速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冬奥重点工程延崇高速以及京秦、首都地区环线、新机场线等5条高速实现开工,在建里程为近年新高。市区所有公交线路实现京津冀一卡通互联互通。交通一体化,有力拉动了协同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实施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北京牵头建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支持张承生态功能区建设,京冀生态水源保护林新增10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完成林业建设任务19.7万亩。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6年,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呈下降趋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三地共同受益。
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方面,近年来,北京市、区两级与津冀各地方共签署教育合作协议21个,实施合作项目30余个;三地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首批互认项目27项,纳入互认医疗机构132家;北京市对口帮扶河北省张家口市8个县(区)、承德市2个县、保定市6个县,共16个县(区),“十三五”期间,北京计划安排资金35.68亿元;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扎实开展;世园会园区建设全面启动。协同发展的实惠,三地人民都能感受到。
综合以上方面可以看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绝不是向天津、河北疏解北京压力,而是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更好地谋划三地发展。“让京津冀三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月5日,北京市长蔡奇在中央媒体“京津冀协同发展调研行”专题座谈会上表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也是三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