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深圳山体滑坡 > 正文

深圳小业主:工业园曾对渣土堆有意见 但谁说都没用(2)

2015-12-28 09:23:37  中国新闻网    参与评论()人

“老家那些地,就是勉强够个温饱。”两人离开老家后,都已不再拥有耕地,但他们并不太怀念那样的生活方式。有了一些积蓄后,向太木回过家乡两年,怎奈尝试养殖业失败,他重返深圳、定居在红坳村。

外来者不断涌入,红坳村本地人也顺应形势,改变着生存方式。

30年前,作为归侨的陈平定居红坳村,那时这里还是农村的本来模样。直到改革的风潮渐近,长凤路南面的菜地被厂房取代,厂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工业园的规模。

“有些能力的人开始盖房,租给打工的人。”陈平口中的出租屋并不缺少租客,即使周围工业园多设有宿舍,但对一些年轻人来说仍希望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一个独立的房间月租不过两三百元,价格已算得上低廉。

这股盖房的势头,不只局限于被滑坡殃及的工业园周边。在事发后警戒区的东北角,那里原本是红坳村民居的位置。如今,一片片整齐的平房已消失大半,取而代之的是高矮不一的出租小楼。一些墙体上还张贴着招租广告,一些搭着脚手架、正在兴建当中。

红坳村已基本没有什么土地可以耕种,唯一一片长凤路北面的田地,也是租给了来自省内其他地方的农民。让陈平颇有微词的是,随着出租楼的兴建,原本宽敞的道路变得有些逼仄。

同时发生着改变的,还有红坳村南面的那片没有名字的山丘。起初是一座采石场开设在那里,不断的开凿中,一部分山体逐渐被挖空,凹下去的一块,好似一个巨大的“容器”。

两三年前,采石场停工,人们发现“容器”有了新的作用。每日不断有卡车运来渣土,倾倒进山体凹下去部分。

山脚下的谋生者越聚越多,山上的渣土也越堆越高。

外来者的生计

滑坡发生后几天,几家工业园里的企业在政府组织下,可以进入现场查看各自厂房的情况。进场的要求很严格,每次仅限五人,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魏鹏也希望能有这样的机会,但至今未能如愿。

魏鹏不是没想过进入规格更高的工业园,但他自觉还负担不起那里的租金和规模。他把打工者分为三个层级,最初是在企业做工、争取学到一门手艺。沿河路9栋的邻居小龙就是处在这个阶段,他在工厂中半月白班、半月夜班,大部分的收入都被用来补贴家用。

之后就是像魏鹏自己这样,开着一间不大的工厂,手下四五个工人多是同乡关系,但也常要亲自赶工。“我离那种不用自己动手的老板,还差着不少。”

王永权家亦是如此,上世纪90年代,他的父亲就跟人合伙买长途客运车,家里拥有全村最大的黑白电视机。此后早早就来到南方发展,收破烂赚钱的那几年,他家也赶上了最好的光景。

即使这几年行情不好了,在红坳村附近,他家同样是收硅胶做得比较大的一家,父母和姐夫负责收货,王永权的妻子在家里管账过磅。“虽然我们搬来这里没几年,可是父亲的生意关系都在”。

几家工业园周围的出租楼房和铁皮屋,恰是为了魏鹏和王永祥家这样的“小业主”所准备的。每平方米15元的月租,紧邻通往外面的道路,出入货都很方便。操着南腔北调的人们聚集于此,做着家具、石材,又或是废品回收一类的营生。

但也并非所有务工者,在行当的选择上都能有着不错的运气。来自河南的洪念江每隔几天就要来红坳村收购一次泡沫塑料,滑坡发生前半小时,他和妻子刚到达山脚下的废品站,此后就再没了消息。

五年前来深圳,他经熟人介绍做起收购泡沫塑料的生意,运回家用机器分解成颗粒出售,一斤泡沫塑料获利五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