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破茧蝶变 内蒙古以现代农牧业构筑全国“粮仓牧场”

2017-07-19 12:34:2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呼和浩特7月17日电

题:70年破茧蝶变内蒙古以现代农牧业构筑全国“粮仓牧场”

开栏的话:今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1947年5月1日,我国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区的诞生,不仅开启了北疆草原发展的新纪元,而且开辟了中国特色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发展的新道路。

70年筚路蓝缕,内蒙古各族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共同建设精神家园,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慎终如始,回首70年光辉历程,就是要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经验,更加珍视和维护民族团结,进一步提振精神、激发热情,开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的新征程。

即日起,新华社开设“守望相助七十载·壮美亮丽内蒙古”栏目,推出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集中展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年来的沧桑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新华社记者彭源、董璐

30多年前的内蒙古,粮食亩产量全国倒数第一,而在自治区成立之初,第一产业增加值仅4.12亿元。多年以来,内蒙古农牧业在做大总量的同时,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目前,牛奶、羊绒、羊肉产量均居全国首位,一批绿色品牌得到消费者认可,构筑起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辐射全国各地市场、促进居民增收致富的“粮仓牧场”。

粮食产量70年增15倍

7月中旬,玉米进入拔节期,在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42万亩科技高产生态节水浅埋滴灌项目区中,绿油油的玉米秆正铆足劲向上生长,仿佛在呼唤着丰收的到来。

作为全国闻名的产粮大县,如何平衡好增加产量和节水灌溉的关系,是过去一段时间始终困扰当地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种植大户房殿军说:“我们这缺水,大水漫灌太浪费了,从前1亩玉米地耗水300立方米,根本不可持续,用了节水技术后,水量减了近一半,产量节节攀升。”

在发展大田作物现代化种植的同时,内蒙古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农业发展方式。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位于河套平原腹地,素有“塞上米粮仓”之称,近年来五原县以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为试点,将传统农业与生态、光伏、旅游相结合,建设成了集日光温室、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物流加工园、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等于一体的“农业大拼盘”。目前已吸引12家涉农企业、合作社参与其中,辐射全县7.6万亩设施农业基地建设,直接带动万名农民从事设施农业生产。

关键词:内蒙古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