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脱贫攻坚篇:“回农村,干大事!”(2)

2017-05-22 14:38:42  中工网  

不过,合作社没有放弃,他们开始依靠母牛繁育增加收入。不久,这一做法再次被现实否决了,由于新生牛犊折损率过高,且母牛一年只得一犊,脱贫效果依然不佳。

两年过去了,彭君和同事们并没有找到一条帮助村民脱贫的有效途径。持续的打击让他们非常苦恼。就在大家愁眉不展时,彭君看到了东北三省菌需物资展销会在黑龙江东宁县举办的消息,于是他连夜和同事前往参观学习,回到村里后,大家的信心又回来了。“咱们村的未来,在黑木耳产业上!”

从2013年开始,彭君一行将大量精力投入到频繁的对外考察中,佳木斯一家大型黑木耳菌包加工厂成为他们重点考察对象。但这家工厂毫不留情地将他们拒之门外。

多次央求后,菌包厂勉强允许他们进入,但进入工厂后不允许拍照,设备信息和相关技术更被视为企业机密。“学习考察成了走马观花,一头雾水。”于是,他和同事们开始用身子和手臂当尺寸,靠记忆将各种设备情况记一个大概,当他们回到车中,就将看到的、听到的第一时间记录下来。

苍天不负有心人,一次去哈尔滨一家公司采购设备时,彭君打听到那家菌包厂也是该公司的客户。于是彭君开始缠住公司不放,终于要到了菌包厂技术总监的联系方式,又经历漫长沟通,他们终于被允许到厂里参观。“那次是真正学到了技术,从此我们的各项事业开始走上正轨。”

继续前行

今年1月8日,是菌包厂正式投产的日子,86名工人穿上了统一制服,在村里当起了工人。村北头的200栋木耳大棚也在2月开建。

正当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君和同事努力往前奔的时候,隐患来了——由于设备厂商客户太多,很多技术方面的售后服务跟不上。

“在正式投产前,一般需要做实验,看看菌包到底能不能出木耳,然后再批量生产。”但200栋木耳大棚的建造计划已提前拟定好,如果等售后服务来,就将错过今年的“春耳”生长季节。情况紧急,彭君和同事硬是靠自学,将这些设备的使用和原理一一掌握。

如今,4个多月以来生产出的500多万袋菌包已经“整装待发”,被运往已经竣工的200栋木耳大棚。210户申报承租户满怀喜悦地将一个个菌包挂到大棚里,等待他们的,将是预计每栋大棚每年4.7万元的纯利润。

(责任编辑:任冲 CN06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