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难,一直是这几年政协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今年依然不例外。昨天来报到的耿晓东委员、于凯委员都晒出了自己的“好点子”。
老旧小区适用立体化智能停车
“我认为,智能化停车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耿晓东说,他为了这个提案曾去深圳考察,如今深圳已经有十几处试点的智能化停车楼,成效不错。
“主体造型是个六棱形,非常节省空间。司机只要把车停在固定台上,按一下按钮,机器就能自动把车收入车位;取车时,再按一下对应按钮,机器又能把车送到司机面前。”耿晓东测算过,因为不用考虑“车技”等因素,智能化立体停车要比现有的普通立体停车快上1到2分钟,且“容量”更大。“假设一亩地建11层的智能停车楼,至少可以停300到400辆轿车,比平面停车扩容40%以上。”耿晓东建议,可在大型建筑群、老旧小区和人口密度高的地方兴建这种停车楼,其优势在于能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实现占地少、容量大、利用率高等特点。
人防设施已提供车位31万个
除了向“高处”发展,也有委员提出灵活利用现有的地下资源,特别是老旧小区周边空置的人防工程,尽量改造为地下车库,解决老旧小区严重的停车难题。
北京市工商联也提出了“开发地下”的治理思路:建议政府引进民营资本建设人防地下设施,这样既加大人防建设力度,又能解决城市停车难题。
对此建议,记者采访了市民防局有关负责人。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本市人防工程大量用于公益便民领域,其中,供应停车位更是“重头戏”。目前,人防设施用于地下停车库共2530处,达1408万平方米,供应停车位31万多个。
清理小区与生活无关的土地出租
除了持续开发、建设新的停车位,于凯委员则把目光投向了现有小区资源。
“如今好多小区有这样一个现象:没有空地给业主停车,但租地让别人做生意。”于凯举例说,丰台区马家堡东里政洋家园小区8号楼与对面楼房之间,有一块南北间距很大的空地,空地的一半建为小区停车场,另一半从2001年开始一直荒废,曾经盖起两排简易房用于出租,现在成为一家快递的货物集散地和快递员工宿舍。每天,数十辆快递车为分装货物穿行于小区,使小区内本已十分狭窄的道路显得更加“危机四伏”。与此同时,业主们的私家车却无处停放,很多车只能停放在三环辅路上。
于凯建议,先对北京市区、尤其是四环以内的居民区进行一次细致的摸底调查,统计一下与居民生活无关的土地出租情况,看看“浪费”了多少现有小区停车资源。此外,在今后的社区物业经营管理中实行“静态交通建设一票否决制”,在审批社区物业有关土地出租和经营业务的申请时、在对社区物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评价和评优中,均应以此制度为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