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南锣鼓巷的新生

2018-02-24 17:05:38  北京日报    参与评论()人

垃圾桶撤走后,垃圾外溢现象没有了,废弃物也不再堆放,摆放垃圾桶的位置摇身一变,成了装扮环境的花坛,居民的心情更美了。

被改变的居民建立起与环境互动的新模式,积极响应精治、共治的号召,使精细化的成果得以延续。

去年6月,66岁的李伏生和一批像她一样几十年居住在南锣地区、对胡同生活满怀感情的老居民受聘成为“小巷管家”。对小巷发自内心的爱,成为他们每天走街串巷开展工作的最大动力。

自打当上了这个管家,李伏生每天都要在胡同里来回巡上几圈,看到跟环境卫生有关的事儿,她都要看看、问问。“要是看见谁破坏这环境,我可不答应!”有新落地的垃圾,她弯腰捡起来;看到自行车乱停乱放,赶紧招呼保安摆放整齐……

“这胡同里干活的人挺多的,有物业公司的保安、保洁,有社区志愿者、协管员,都干得挺好,我就是配合他们工作。”李伏生笑呵呵地解释,“毕竟咱住这儿,人头熟,情况清。不谦虚地说,人缘还不错。街里街坊有个什么事儿,说两句,劝一劝,都能给个面儿。”

在东城区,“小巷管家”已有1999人,覆盖全区19个街道地区的178条主要大街、1005条背街小巷。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管。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同样是精细化管理城市的一大法宝。

在停车管理方面,南锣鼓巷社区请来智囊团——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师生,通过深入调研,制定社区停车优化改造方案,并在社区迅速落实。胡同的停车自管会制定车辆准入条件,优先保障本胡同常住居民的停车需求;倡导在此营业的商户绿色出行,并禁止游客机动车进入。精细化管理“挤”出了车位,工作日的白天,走在北兵马司胡同,还有不少空余的停车位。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