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12月10日消息 “对外开放,一定要基于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进行开展,不是简单的跟国外PK。”10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何一平在三亚·财经国际论坛“金融开放与构建特色金融”主题论坛上表示。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何一平
何一平指出,中国近期在金融行业开放方面有一个重要的突破,就是允许外资从持股51%,三年后可以持股100%。但他强调,金融行业不应为了开放而开放,为了特色而特色,而是要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永远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方向和特点。
“寻找自己特色的时候,需要把握一些关键点,从金融层面到实体经济层面,对外到对内,都要有把握,不然开放和特色没有意义,找不到依据和基础”。何一平总结了金融行业对外开放需把握的四个方向:
一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诉求。“当我们出去开银行的时候,国际货币体系有巨大的影响。”何一平称。
二是中国信用体系的改革。他认为,我国金融业面临两个改革,一是从政府信用向社会信用的过度,二是从金融科技更加服务于个性化的金融需要。
三是实体经济也需要开放和特色。他指出,供给侧改革、共享经济的开发,对金融服务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四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他表示,“一带一路”的合作需要通过金融的产品和手段来推动。
何一平强调,开放一定要基于中国特色的金融市场体系开展,不是简单的跟国外PK。“我们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在金融科技已经做的很好,没有必要跟别人比他们传统上的优势,应该依托于我们现有的特色和国家的需求和经济特点进行开展。”
展望未来,何一平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把大规模机械化的生产变成数字化的生产,金融产业也面临同样的变革。过去的标准化、大规模的普通产品,现在变得更加个性化、数字化,共享化、合作化、分散化,这都是未来的趋势。他认为,中国金融业未来将至少从三个方面差异化。一是信用建立机制的差异化,政府信用很重要,未来大数据、云计算会催生其他的信用机制,但原有的信用机制一定不会消失。二是产品设计的差异化。“保险是最典型的例子,要吸引不同的客户,产品定义要差异化。”三是商业模式的差异化。如蚂蚁金服等金融科技公司与原有的银行、基金公司都不一样,未来还有很多新商业模式方向可以进行差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