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小行星撞地球究竟怎么回事?“宇宙沙龙”构建科学传播平台

2017-11-25 13:51:14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中国网科技11月25日讯 太空科学传播平台“宇宙沙龙”11月22日晚在北京举行第一期活动,天文学家、航天学者、陨石研究者和近百位听众围绕“小行星撞地球”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017年10月4日即中秋夜,云南省迪庆州发生一起火流星坠落事件。火流星大多来自小行星,是一类像行星那样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小得多的天体。若小行星的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则存在碰撞风险。人们猜测,6500万年前恐龙因此灭绝,100多年前的通古斯大爆炸也是这样造成的。那么,陨石从外太空带来了什么秘密?小行星为什么会撞击地球?地球怎样防护?

“陨石并不遥远,它们千年来一直陪伴着人类,注视着人类。”被称为“陨石猎人”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陨石科考队成员张勃分享了他寻找和研究陨石的历程。

张勃说,寻找陨石的方法有四种。第一种是“目击”,最近云南省迪庆州以及2016年8月25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的陨石坠落事件,都通过目击坠落提供了现场寻找的线索;第二种是“发现”,即利用国际陨石学会官方数据库和博物馆陈列陨石的信息,去陨石坠落的地点寻找;第三种是“史料”,也就是从古籍描述的天文现象里找到陨石坠落的线索,比如苏东坡的《游青山寺》,实际上记录了一次火流星陨落事件;第四种是“线索”,即通过网络和民间爱好者渠道寻找陨石的蛛丝马迹。

2009年开始寻找陨石以来,张勃走遍国内外陨石坠落地,收藏了众多来自小行星带、月球和火星的陨石。他带到活动现场的三枚小行星陨石,成了沙龙的“明星”。

尽管珍稀陨石售价高达每克3万元人民币,张勃说,寻找陨石的意义不在于价格,而在于研究。“它们记录了太阳系早期活动的很多细节,是太阳系的原始档案。”

“小行星撞地球这件事并不是未来的威胁,它已经发生了,而且以前肯定无数次发生过。”北京天文馆馆长、小行星专家朱进说,月球表面布满陨石坑,说明几十亿年来经受了无数次小行星撞击,而地球和月球是近邻,因此地球遭遇到的小行星撞击也是不可避免的。

目前人类发现了136万个小行星,其中50万个已经被精确地确定轨道并给予了编号。朱进预测,未来随着新一代大天文望镜投入使用,人类对小天体的探测能力将大大增强,我们发现的小行星数量会呈几何倍数增长。

具有撞地球潜在危险的是近地小行星。朱进说,到目前为止人类共发现了17万颗近地小行星,但它们中的大多数与地球相撞的概率是非常非常小的;即便是未来一两百年里可能撞上地球的约700颗小行星也非常小,不足以对地球造成危害。

“其实我们更应该关注小行星对人类好的方面。比如在小行星上采矿,比如捕获一颗小行星进入我们需要的轨道,甚至给新发现的小行星起名,也很有趣。”朱进说。

假如小行星威胁近在咫尺,地球怎么办?国防科技大学空天学院博士生、航天科学与工程青年学者李泰博诠释了让小行星改变轨道的7种方法:核爆、动能撞击、引力牵引、激光销蚀、拖船捕获、太阳光压和质量驱动。

“虽然我们知道大直径小行星撞地球的概率很低,但人类依然要开始准备保护地球。”李泰博说,科学家们从1999年起一直在重点监控150颗左右的小行星,一旦发现其轨道与地球有相撞的可能,就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只要我们能够让一颗高速飞行小行星的速度发生1厘米/秒的改变,那么它飞行100年后,轨道就会改变10万公里。”李泰博说。

“宇宙沙龙”是由航天科学教育与应用推广公司——北京爱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办的线下太空科学传播活动,围绕公众关心的太空话题定期进行演讲分享、问题讨论。

“我们的目标是推动‘公众理解航天’。”爱太空CEO白瑞雪表示,空间探索的成果已经进入日常生活,太空不再遥远,空间科学不再高冷。在繁琐的地球生活中,我们需要偶尔抬起头来看看星空,想想人类的未来。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