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支付改变生活

2017-11-20 13:55:47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老板,来一碗牛肉面,微信给你扫码支付哈”。话音刚落,“滴”的一声后老板高兴地答道“没问题,收到了”。走进位于胡同深处的小面馆,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

时代发展,互联网和手机普及,已经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无论大城市、小城市,无论乡镇乡村,无论白领还是打工者,无论年轻人还是中老年人,都惊叹这个时代变化太快,都感叹手机改变了生活,尤其支付形式给生活带来了巨大方便。

  儿时的现金支付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刚刚改革开放,在我老家四川农村,商店寥寥无几,村民们集中在赶集的日子,去乡镇一次性采购。幸运的是,我家就是少数商家之一。放暑假时,只要遇到赶集,清晨我都被妈妈叫醒,跟她去集市上摆摊,我帮着收钱付钱,顺便记账。

妈妈做生意实在,都是秤上高高的,称完还给添点;爸爸是乡里的兽医,每天走村串户为各家各户服务,村民们没几个不认识爸爸的,“人缘好”是村民们对爸爸的高度评价。所以我家摊儿前,从早上8点到12点都被围得水泄不通,聚满了顾客。我这个“小会计”,整个上午都在忙忙碌碌地收钱、找钱、记账,生怕算错了账找错了钱。

快到晌午,街上熙熙攘攘赶集的场面渐渐散去,我们的商品也所剩无几,我掏出鼓囊囊的钱袋子数钱,按照伍拾元、拾元、伍元、贰元、壹元、伍角、壹角分别归类放在脚下。我手舞足蹈地摆弄着眼前这些“战利品”,收获感满满,那个幸福劲儿和兴奋劲儿啊,现在想起仍是喜滋滋的。由于都是零钱,我数一会儿就迷糊了,只得求助于爸妈。爸爸自言自语念叨着:“谁要是发明个数零钱的先进办法就好啰。”

  青年的汇款支付

时光转瞬即逝。那些数零钱的日子,工作以后经常在梦中再现,仿佛在昨天,又仿佛很遥远。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参加高考后到成都上学,远离了那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也远离了妈妈的商店和集市。在这段充满新奇的大学时光,爸爸每月都会到乡上邮局给我汇生活费。每次收到钱的日子,是我一个月中最开心的一天,但也心疼爸爸去汇款的排队等候。

我每次收到汇款单,都要骑车很远去邮局取钱,然后去找银行换些零钱,生怕一天就花光了父亲辛辛苦苦为我攒下汇来的整月生活费,又怕在取钱回来的路上把钱弄丢了,每次都约上同学陪我,我把钱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放在书包最底层,小心翼翼地回到宿舍放好才松一口气。

  中年的网银支付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我在8月8日那天去银行申请了网银,回家的路上,我告诉父亲,我一会儿通过网银给他汇一笔钱,他可以马上收到,让他告诉我他的银行卡号,父亲将信将疑:哪有那么快啊!回家后我第一时间用网上银行给父亲汇款,还没花手续费。当我刚刚完成点击,关电脑时,就收到父亲打来的电话,他兴奋地告诉我:“钱收到了,手机短信收到汇款信息,我这就去银行取款。”

自从有了网银,我几乎不再去银行办理业务,每次有汇款、转账和理财等事情,我都是打开电脑运用网银,分分钟搞定,再不用舟车劳顿去银行取号排队了。

  现在的随心支付

由于职业缘故,我经常深入全国各地采访农村金融,经常会走到田间地头采访和调研。在采访中,我随时关注农村金融的变化和农民使用现代化金融机具的情况。我经常在乡村小道上看到,经营水果、蔬菜、粮食的商户,利用手机给村民转账。由于发卡机、查询机、存取款机、自助柜员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的存在,在银行营业大厅几乎看不到年轻人办理业务排队等候,因为他们都适应了自助办理。

随着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支付工具的诞生,一种惊人的支付速度不知何时已覆盖了大江南北,甚至就连街边小吃店、菜市场买菜的小商贩,都用二维码扫码收款。每次出门吃饭或者购物,我不需要再带着钱包和银行卡,只要带着手机就啥事都能搞定。

今年休年假时,我回到老家乡下,儿时的商店和乡镇集市早已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超市,顾客自由取货,超市门口专职收银员的钱柜里再也看不到大把零钱,大多都在结账时“滴”地一声扫一扫完成支付,顾客再也不用一手拎着大包小包,一手费力地从腰包里掏现金,收银员也不用手忙脚乱找零钱了。

每逢过年过节,或者有人过生日,我们一大家人的微信群就热闹起来,红包一个接一个地发,在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的父亲、母亲、叔叔、婶婶、侄儿侄女和我们一辈儿的兄弟姐妹,在微信群里沸腾起来。抢到大红包的直呼爽!没有抢到的就喊再来一个。抢到红包的长辈们不打字就直接拿着手机语音高喊“谢谢啦”,年轻的小辈们则发个高兴或者感谢的表情。这一刻,天南海北的距离感顿时荡然无存。

支付改变你我,支付拉进了你我的距离,支付真真切切改变了生活!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