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在摩拜和O-FO相继完成了天量融资之后,上一周,被称为是“穷死了的”小蓝单车,用拖欠用户押金和供应商欠款追偿无果这样的尴尬谢幕充分诠释了马太效应的力量。
11月15日上午开始,网络上相继出现了一些报道指向小蓝单车目前已经倒闭,HR甚至已经开始在甩卖办公家具。之后有报道称,小蓝单车公司内部已经人去楼空,仅剩部分技术人员。据称,目前小蓝单车拖欠供应商款项高达2亿元,涉及70余家供应商。
在今年1月拿到A轮4亿元融资的小蓝单车,一度被认为是“最好骑的共享单车”。O-FO和摩拜虽然在一开始策略不同,但到了后期,成本控制成为了一致的选择。但小蓝单车算是一股“清流”,其批量车型不断尝试专业自行车才有的变速、减震,甚至是碳纤维车身、带导航的电子屏。按照小蓝单车CEO李刚的曾经设想,“用户关心什么?车子好不好骑。市场关心什么?六个月后还能不能骑。”他预测,随着7、8月雨季到来,铁车架产品损毁率会变高。
但是不幸的是,用户既没有如他所判断选择最好骑的,而是选择了离自己最近的。市场也没有如他判断的在乎六个月之后能不能骑,市场只在乎占有率。
更为不幸的是,在后来的7、8月,雨季并未到来之时,共享单车《指导意见》的政策重压却先行一步。限量、限广告,使得曾经试图在单车内置广告屏幕、走精品高端路线的小蓝单车尚未入夏获得“甘霖”,就进入了万劫不复的凛冬。
共享单车从发轫到如今批量死亡不过数年。从边缘的悟空单车宣告死亡,到抱团取暖的第二梯队永安行和哈罗单车,再到如今的“第三名”小蓝单车。他们或是困于技术、或是毁于团队,或是囿于政策。但这些表面死亡原因的背后,无非都是简单的一句话,没钱了。
小蓝单车所显现的马太效应,不止在共享单车领域发生。在创业领域风口转向速度越来越快的当下,资本开始越来越聚焦于头部,不再有人愿意充满不确定性的漫长等待,不再有钱愿意光顾那些商业模式的追随者,即使是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