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手机预装软件难卸载何时休

2017-11-15 07:42:07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QQ截图20171114223938.png

  资料图。

原题:两人因强制安装不可删App而获刑

手机预装软件难卸载何时休

通过在手机中预装软件的方式“硬塞”给消费者,不仅会损害品牌形象,还会引发消费者反感,结果适得其反

法治周末记者平影影

为防止手机预装软件被用户删除,深圳一家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王某指使技术员张某编写木马应用程序植入手机操作系统,致使1786部手机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制安装了手机App,且无法删除。

10月31日,杭州市西湖区法院以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依法判处王某有期徒刑5年6个月,判处张某有期徒刑3年。该案引发业界极大关注。

手机预装软件难卸载长期为人诟病。该案只是手机预装软件市场的一个极端例子,还是普遍现象?今年7月1日《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正式实施。四个多月后,手机预装软件的情况是否得到了改善?

植入木马非法入侵而获刑

据了解,深圳某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营手机软件预装业务的公司,其和深圳一家手机主板商合作,负责某些品牌手机的软件预装,同时兼营一些软件公司App的推广业务。

为赚取软件公司的推广费,提高所推广App的存活率,该通讯公司负责人王某和公司技术员张某商量,由张某编写一款能够保障所推广的App不被删除和替换的木马应用程序,借助公司预装软件业务的便利,将木马应用程序植入到这些手机的操作系统中。2016年5月至6月期间,张某按照指示自主编写了木马应用程序,随后将要推广的App一起植入手机操作系统。

据介绍,该木马具有防替换、删除功能,只要购买了被植入过该木马的手机,通讯公司就能远程控制用户手机里的App安装,一旦发现用户删除,它能自行强制该部手机重新安装,甚至在手机没有SIM卡时,都能控制手机重新安装其指定的App。该木马投入使用后,这家通讯技术有限公司推广的App存活率显著上升。

2016年6月,研发这一手机操作系统的公司发现其系统被人非法控制并篡改了核心组件,遂向公安机关报案,王某、张某受到法律惩处。

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占领告诉法治周末记者,通常情况下,厂商或者渠道商预装的软件不可卸载,是因为软件本身的设置问题,厂商或渠道商的行为侵犯的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但王某、张某采取的是非法入侵的技术手段,本质上已经构成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性质更为恶劣。

今年7月1日起,《暂行规定》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要求,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确保除基本功能软件外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可卸载。

一位软件推广领域的资深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虽然《暂行规定》是今年7月份才正式实施,但智能手机预装软件的问题早在2015年就引起了舆论讨伐,当年三星、OPPO等手机厂商还曾因为预装软件问题被告上法庭。

“手机厂商、渠道商、推广商对这一情况并非不了解,之所以愿意冒险做这些事,还是因为利益。”上述人士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背后利益链坚固

近日,法治周末记者采访了多个手机用户,超八成受访者表示现在使用的手机里第三方软件都能删除,而手机自有App中,除了一些涉及安全的软件不能删除,其他诸如“运动健康”“天气”“备忘录”等也都能删除。但也有少部分受访者表示,手机里仍存在不可删除的第三方软件及自有App。

“像我手机里的‘电子邮件’‘健康’等软件,根本用不到,但就是不能删,放在这里占内存,挺闹心的。”河南的李梅今年年初在家门口的手机店买了一款不知名品牌的手机,已经退休的她平日里用的最多的就是微信,“感觉也没干什么,内存就不够用了。要是这些软件能卸载就好了。”

除了李梅的遭遇,还有多名网友在微博上表示,虽然有的手机自带App能删除,但当系统更新或复原后,预装软件又会被安装上。

截至目前,《暂行规定》已经正式实施四个多月,对于市面上仍有手机存在预装软件不可卸载等问题,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手机是新规实施之前的库存,消化这些产品需要一定的周期。

不过,法治周末记者了解到,《规定》早在2016年12月就已经公布,之所以到2017年7月1日才开始正式实施,就是为了给手机厂商一个过渡期。“其实,即使是以前没有执行新规的库存手机,在推向市场后,厂家仍可以通过系统升级来实现非基本功能软件的可卸载。”上述软件推广领域的资深人士对法治周末记者透露。

但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移动互联网时代,App厂商或者软件推广公司都意识到预装是分发推广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该渠道能迅速将一款默默无闻的App推向大众;不仅如此,预装软件已经成为手机厂商收入的一部分,要想让厂商立马放弃这部分收入,是非常困难的。

多个手机行业分析人士均表示,这些预装软件有手机厂商自己开发的,也有合作的电信运营商要求必须安装的,还有厂商向第三方软件开发商收钱安装的,其中安装一款第三方软件的收费多在1至10元之间。

而在2015年,上海市消保委在官网上表示,该委2015年6月发布的手机比较试验结果显示,19款受试手机每款至少预装了27个软件,除了必要的系统软件外,还有与手机正常运行并无关联的应用软件,且大量预装软件不能卸载。手机厂商从预装软件中的获利之大,可见一斑。

王艳辉认为,预装软件背后早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要想彻底治理预装软件这个顽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易打“擦边球”

其实早在几年前,监管部门就已经注意到了预装软件的问题。

2012年6月,工信部下发通知,明确要求“手机生产企业不得安装未向用户明示并经用户同意,擅自调用终端通信功能,造成流量耗费、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的软件”。

2013年10月,工信部再次表态,下发《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手机厂商预装软件必须通过工信部的审核关卡。

直到2017年7月1日《暂行规定》出台,再加上舆论长期的关注和呼吁,手机厂商才开始严肃对待这个问题。

互联网第三方研究机构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安卓手机预装软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安卓手机平均预装软件数量约为9.2款,占用的存储空间634.4兆,同时近八成用户表示不会使用或仅会使用少部分预装软件。

和几年前安卓手机动辄预装几十款软件相比,不难发现,2016年手机预装软件的数量正在减少。

“将监管实施到位,新规才会对手机厂商真正起到震慑作用。”艾媒咨询CEO张毅说,监管部门还要谨防手机厂商打“擦边球”,如具体到哪个App属于“基本功能”软件,哪个不属于,目前还存在争议,新规中并没有明确列出名单,导致有些企业都在打“擦边球”。

上述软件推广领域的资深人士则表示,软件开发商应当转变推广思路,努力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从以量取胜转变为以内容取胜,吸引用户主动下载。通过在手机中预装软件的方式“硬塞”给消费者,不仅会损害品牌形象,还会引发消费者反感,结果适得其反。

“据我所知,有的软件开发商确实也在跟手机厂商探寻其他的合作方式,比如通过手机厂商自带的应用商店供用户下载,按照下载量等跟厂商分成等。我认为,当软件开发商和手机厂商的产品逻辑、合作逻辑开始改变时,预装软件的情况才会开始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该人士表示。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