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金融业准入将大幅放宽 合资困境待解

2017-11-14 13:16:00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一面是中资金融机构的高歌猛进,一面是合资金融机构的徘徊不前。即便是中国市场的早期参与者,也未必能分到一杯羹。

  首家合资券商便命运多舛,最后外方里昂证券以退出告终。2014年,因涉及同业竞争,被中信证券收购的里昂证券挂牌转让了其在中国的合资券商牌照,接手方为中资民营企业,里昂证券等于退出中国内地市场。此外,摩根大通与第一创业也已和平分手,一创摩根也完成了更名。

  从目前几家合资券商的经营情况来看,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市场占有率,依然整体排名落后。

  无独有偶,首家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最终亦以外方退出而告终。2012年,招商银行和招商证券两家公司携手出资接过荷兰国际集团(ING)手中招商基金33.3%股权,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摇身演变成了纯本土公司。

  对于ING而言,当初出资6993万元人民币等值外汇现金,占招商基金33.3%股权。待到退出的时候,这些股权转让的价格为9800万欧元。不考虑历年的分红,仅股权交易回报,荷兰投资在招商基金的股权投资收益为10.57倍。

  而其他一些外资就未必这么幸运,KBC的故事就比较悲伤。2006年11月,金元比联基金管理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5亿元人民币,KBC持股49%,出资7350万元。2012年,KBC退出金元比联,出资五年最终戴着一顶亏损3300万元的破帽子离开。而这家基金公司,最终也转为纯粹的内资公司。

  “很多合资公司把在中国的发展不顺利归因于中国的政策问题,但其实,证监会对外资是给予政策红利的。”某业内资深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有个耐人寻味的细节,2006年5月8日,中资公司中邮创业基金成立;2010年9月28日,中资公司浙商基金成立,在此四年多时间内,证监会暂停发放中资基金公司的牌照,只发放合资基金公司牌照。

  据该资深人士分析,当时监管层对于外资寄予了很大期望,希望能引入海外大型金融机构的成熟经验,特别是外方的投资理念与合规风控体系来重塑行业。

  某银行系基金公司前董事长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合资之初,董事长与总经理分别由中方与外方派驻,外方亦积极参与合资基金公司的经营。然而,国外的一些理念与方法逐渐被证明水土不服,合资公司的渠道亦完全依赖中方,外资逐渐开始淡出。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