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金融业准入将大幅放宽 合资困境待解

2017-11-14 13:16:00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2002年12月,首家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成立,拉开了国内基金业对外开放的序幕。此后,大量合资基金公司陆续成立。后来数年间合资基金成为新基金公司的主流,一度占据了公募基金业的半壁江山。

  2005年1月1日施行的CEPA协议,为外资进入国内期货市场打开了通道。该协议允许在香港证监会及澳门金管局注册,并同时符合中国证监会规定条件的外资中介机构在内地设立合资期货经纪公司,但外资持股比例不能超过49%,合资公司营业范围和资本额等要求均与内资企业相同。

  CEPA协议出台实施后,荷兰银行第一个向中国证监会提出申请,并于2005年9月获准筹建合资期货公司,此后合资公司步入筹备阶段。不过,就在银荷期货公司刚刚挂牌成立后的几天,即面临着外资股东变更的局面。2006年5月25日,瑞银集团宣布以3.8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荷兰银行旗下的全球期货交易业务。

  目前,我国仅有银河期货、中信新际期货和摩根大通期货三家中外合资期货公司。

  实际上,如果考虑港资的因素,基金公司投资放宽早已开闸。2016年6月16日,恒生前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证监会核准设立,两大股东恒生银行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分别占股70%和30%。

  “未来3年在中国金融市场最活跃的机构将是外资机构,忙着增资扩股,忙着设立公募基金,忙着设立财富管理!”对于进一步开放外资持股,某“老十家”基金公司前高管如此评论。

  合资困境

  实力强大的海外金融机构,一度为国人所仰视。不过,这些高大上的金融机构的中国之旅,却并非全都顺风顺水。

  “因为国情不同,有时候外方有些水土不服。”一家合资保险公司前投资总监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在该合资保险公司任职期间,不仅不能参与打新,连贵州茅台这类标的也不能碰,理由是流动性不够。在他看来,种种非理性的条件限制下,投资业绩自然会受到影响。

  合资公司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源于双方对于控制权的追逐。在业内人士看来,资本逐利的天性,驱使着中外方股东为了公司的控制权,衍生出各种争执,严重影响公司的经营,相当比例的合资基金公司都深受其害。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