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年内约10起锂电重组失败 资本对高估值收购说“不”

2017-11-09 07:25:59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金冠电气(300510,SZ)同样遇到类似的事情。今年5月16日,金冠电气曾公告称,拟同时收购鸿图隔膜和中锂新材,进军锂电隔膜领域,但一个多月后,金冠电气就公告称,对于中锂新材,协议双方反复磋商谈判未能就收购方案达成一致,最终选择鸿图隔膜。

“现在动力电池行业优质的标的的确是很少了,我们之前接触的,有的标的公司会同时和其他资方谈,因而一般我们选择重组标的也都是在两个以上,一来希望尽可能都把好的资产纳入上市公司麾下,二来增加谈成的概率。不过,对上市公司而言,同时与两家标的公司及相关方谈判,要协调的地方太多了,难度很大,加上目前整个行业进入到整合期,如果在估值等上面没与对方达成一致,最后都只能忍痛割爱。”深圳一家上市公司董秘向记者坦言。

记者梳理发现,因价格未谈拢原因导致收购失败的,占到今年动力电池收购失败案例的一半。

并购风险陡增

资本对动力电池行业的热衷也逐渐暴露出盲目性。“其实我从去年7月份到今年见了很多投资方,因为我们公司去年下半年做定增,今年IPO开始辅导,有很多投资方过来跟我们聊,但在过程中我也发现很多投资方对新能源行业并不是特别了解。”天劲股份(831437,OC)CTO王强就曾在此前的一个论坛上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5年以来,上市公司大举跨界并购布局锂电行业已尝到不少“甜头”,但有人欢喜有人忧:去年以来,至少有3家锂电企业未完成业绩对赌协议,包括融达锂业、美拜电子和苏州捷力。

“以前在政策明朗期,和标的公司谈的时候,估值给得都较高,但现在好的标的越发稀少,加上补贴退坡,行业进入洗牌期,政府也有意鼓励行业大浪淘沙,我们在估值方面就给得比较谨慎,有的企业谈不成了,就说会自己去IPO。”一位长期观察研究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资深投资人士认为,如今整车和电池投资机会已经很少了,更看好材料及其他细分零部件的机会,比如电机、DC-DC模块电源等。

“骗补”事件爆发后,国家陆续出台了电池企业目录、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重审、补贴政策调整、新国标强检、3万公里行驶里程等多个政策,意在规范行业发展,而政策波动对每一家动力电池企业在未来发展的影响都不可避免,这也影响到上市企业跨界收购锂电企业的信心。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