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变偏股型基金规模长期停滞不前的问题?接受采访的基金公司高管从考核机制、产品设计等方面分享了他们的建议。
上海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表示,国内的基金行业仍处在成长阶段,扭转权益类基金的现状,各家公司其实都在努力。“无论是推动浮动费率基金还是实施事业部制改革,都是基金公司努力的方向,未来还有改进的空间。”
而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总经理直言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他尤其强调,现在基金经理考核时间普遍太短,留下很多“后遗症”,期望能将投资考核期真正拉长。他表示,我国公募基金行业的业绩考核方式过于短视,应该给予一个更长期的考核标准。“目前基金公司已经有100多家,而可以给基金经理3~5年业绩考核周期的不足10家。为什么?因为高管团队多数任期只有3年。长期考核,意味着需要整个基金行业中的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的任期都要拉长,这些需要股东的支持。而这就触及到基金行业的深层次问题。”
上述副总经理进一步表示,未来基金经理考核需要改变的是更加注重投资本源而不是博弈。需要淡化排名因素,在兼顾季度排名的同时,做更多的基本面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如果有一天可以不用兼顾季度排名,可能未来基金运作3年业绩会更好。”该副总经理表示,东证资管等机构的业绩好,更多是在践行长期投资理念,并且去选择和自己理念相匹配的投资者,他们对基金经理长期考核、产品封闭三年的模式都值得行业学习。
国海富兰克林副总经理徐荔蓉则认为,公募基金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之所以会形成现在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占大头的情况,实际上是投资者的选择倒逼资管公司设计出相应产品的结果。“首先一定是以投资者利益为本,不同的基金、不同的公司会有不同的考核方法,很难讲考核周期短就一定是错的,周期长就一定是对的。确定考核周期是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市场、公司、投资者都在摸索的过程中,考核机制一定会慢慢地往合理的方向发展,相信各家公司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理念,以及适合自己的考核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