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海联讯原实控人卖壳失败

2017-10-16 07:27:54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2011年上市以来,海联讯在二级市场上的表现一直差强人意,尤其是一度被证监会列入调查对象并被认定为造假上市,虽然最终公司避免了退市危机,但是股价表现却一直保持低迷。截至9月25日收盘,海联讯总市值为36.82亿元。

据海联讯此前公告,2013年3月21日,上市才一年多的海联讯因为涉嫌违反证券法规,接到证监会立案调查通知书。2014年11月6日,海联讯收到证监会的调查结论意见及《行政处罚和市场禁入事先告知书》。

经证监会调查,海联讯报送证监会的IPO申请文件中相关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2010年12月14日,海联讯向证监会提交IPO申请,2011年11月3日,证监会对海联讯IPO申请予以核准。实际上,海联讯为实现发行上市目的,在相关会计期间虚构收回应收账款并虚增营业收入,致使其制作和报送证监会的IPO申请文件中相关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存在虚假记载。

与此同时,海联讯上市后披露的定期报告中相关财务数据存在虚假记载,按照退市新规,欺诈发行造假上市大概率要被强制退市,但是2014年10月才发布的退市新规,因为法不追过往,所以没有应用到海联讯身上。

虽然躲过了被强制退市,但是当时对于海联讯和章锋等的处罚也是较重的,证监会对海联讯给予警告,并处以822万元的罚款;对章锋给予警告,并处以1203万元的罚款;对邢文飚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的罚款。

上市以来未重组

涉嫌造假上市的海联讯,成功上市后的业绩表现也一直不争气,2011年上市以来,业绩连续下滑,并一度出现大幅亏损,而公司却一直没有进行过任何资产重组或购入优质资产。

2017年上半年,海联讯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41万元,同比扭亏52.53%,虽然减亏一半,但是主营业务仍旧低迷。

海联讯是一家主要从事电力信息化系统集成业务的企业。公司专注于为电力信息化提供解决方案,是国内领先的电力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面向电力企业,以提供综合性整体解决方案的形式从事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业务,并提供相关的技术及咨询服务。主要包括系统集成、软件、服务三类业务,其中以集成业务为主。

2017年前三季度海联讯继续预亏,预计2017年前三季度亏损341.13万-641.13万元。

2011年上市首年,海联讯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994万元,这也是公司上市归属净利润最高的一年。此后2012-2014年分别实现归属净利润3784.8万元、482.78万元和-5042.15万元。2015年实现扭亏,盈利591万元,2016年盈利则继续扩大,实现归属净利润2612万元。

但是2016年的盈利不是真实的主营业务的增长,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固定资产的处置,主要包括北京市朝阳区光熙门北里甲28号楼地下1层及地上1-4层的房产,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2016年带来收益2562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市以来业绩连续下滑,但是海联讯却一直没有筹划过一次重大资产重组。在创始人股东接连减持套现的情况下,目前投资者对海联讯的主要希望寄托在了2015年11月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目前持股29.85%的中科汇通身上。不过,因为此次股权转让的接盘方并没有公布,如果不是中科汇通,则海联讯的股东大会话语权将仍旧保持着两派。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