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经济学诺奖为何偏爱“非理性”

2017-10-10 07:32:53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谁都没有猜到的理查德·泰勒拿下了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认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不可能存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行为必然会受到各种“非理性”的影响。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曾授予卡尼曼教授,也在于他解释了人们在理论上看上去是理性的行为,实际上是如何的非理性,加上2013年获奖的席勒同样因为“非理性繁荣”而闻名,这些获奖者不谋而合聚焦“非理性”,似乎也验证了经济学诺奖对此的偏爱。

“黑马”泰勒

2017年诺贝尔奖最后悬念揭晓,呼声最高的热门人选统统落榜,获奖黑马是来自美国经济学奖、芝加哥大学的教授理查德·泰勒。

瑞典皇家科学院对泰勒的研究有这样一番描述:理查德·泰勒将心理上的现实假设纳入到经济决策分析中。通过探索有限理性,社会偏好和缺乏自我控制的后果,他展示了这些人格特质如何系统地影响个人决策以及市场成果。

泰勒认为,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不可能存在,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经济行为必然会受到各种“非理性”的影响。很多从传统经济学角度看来是“错误”的行为经常被忽视,但往往正是这些行为导致了那些“看起来很美”的决策最终失效乃至酿成恶果。

你会不会冒着大风雪去看球赛?按照传统经济学原理,看球赛的乐趣与大风雪的危险二者相比,理性的人都应该待在家里。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如果早已买了票,很多人都愿意冒着风雪去看球赛。这种与传统经济学原理相悖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相当普遍。

普通消费者都知道及时止损的重要性,但大部分股民都会犹豫不决、一拖再拖,甚至宁愿在“低位”追加投资以求摊平成本,以至于深套其中无力解脱。行为经济学提醒人们要学会忽略“沉没成本”,即那些花出去的钱,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是交织在一起的,人们需要设立一个心理账户,一旦发现了一个行为问题,就可以采取另一种行为作为解决办法。

以上现象还反映了非理性的“损失厌恶”心理。商家利用消费者心理推出各种年卡,消费者起初总以为年卡更加经济实惠,但很多人最后发现自己已被“绑架”消费,所以我们在选择年卡时一定要量力而行,一定要考虑是否真的符合需求。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