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土改第一村的“土”“改”新路

2017-10-04 10:51:5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哈尔滨10月4日电   题:土改第一村的“土”“改”新路

新华社记者李凤双、王春雨

在中国,也许没有哪个村庄,与“土”“改”的联系比土改第一村——黑龙江省尚志市元宝村更紧密。

这里是小说《暴风骤雨》的原型地,昔日“光腚屯”在改革大潮中,发展成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在全国50多万名村支书中,76岁的元宝村党总支书记张宝金普通却不平凡,秉承凡事相信党、办事为群众、干事讲科学,他被誉为“暴风骤雨中永不褪色的旗帜”。

在“土”中谋发展,在“改”中再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张宝金带领元宝人,闯出小山村的发展新路。

土地的力量

东大壕地,元宝村最古老的耕地。

张宝金捧起一把泥土,轻搓,松软的黑土四散落下。

土改工作队曾在这打下第一根桩子。70年后,这里又树起新坐标,旱田改水田示范区。

“一穗平均110多粒。”张宝金拔下稻穗一粒粒数。剥开几颗稻谷,捻进嘴里嚼,“都上成了,亩产得1200斤,效益是玉米4倍。”

旱改水,元宝村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迎来曙光。

5年前,旱田“一统天下”,玉米效益好又省工。

东大壕地北边,有全村唯一一块水田。几户村民合计,干脆改旱田算了。

没想到这件“小事”让张宝金给挡了。他还撂下一句硬话:“图省事不讲效益,不算好农民。”

村民嘴上不说,心里却不服。张宝金拿出了细账:玉米1亩收入1133元,普通水稻1564元,“稻花香”水稻2030元。

种粮大户王成杰心里还有疙瘩:“水稻咱不会种,也不敢种啊。”

张宝金急,但没有“强压头”。他先试种。

第一年,成功试种。第二年,丰收却没卖上好价钱。第三年,吸取教训,丰收又丰产,有人跟着一起种了。第四年,国家调整玉米收储政策,水稻亩收益比玉米高几倍,改水田的更多了。今年,全村水稻从2012年的700亩发展为5300亩,超过总耕地面积一半。

当年像王成杰一样犹豫的人,纷纷把旱田改为水田,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9万元。

1234...全文 6 下一页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