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信托挂网铺路“非标转标”

2017-09-25 07:36:53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销售渠道多元化、信息披露不透明为信托行业虚假信息的滋生提供了土壤,“李鬼”事件层出不穷,信托登记制度也越发受到重视,近期随着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信登”)系统的正式启动,信托集合展品纷纷挂网公示,信托业掀起备案潮。

首批集合信托获得“身份证”

近期粤财信托·粤科4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在中信登平台挂网公示,成为首单公示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同时也意味着,23万亿元信托业进入产品统一备案时代即将开启。

截至9月22日,包括交银国信·嘉园223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粤财信托-结构化纯债映雪2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华鑫信托·永鑫78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交银国信·集通123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9只集合信托产品上线中信登。 根据银监会《信托登记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信托登记基本信息应当在信托初始登记后5个工作日内在信托登记公司官方网站公示,从目前登陆中信登平台的9只产品信息公示内容来看,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披露内容主要涵盖产品名称、产品编号、发行机构、初始登记日期、存续期限、信托功能、主要投向行业、财产运用方式和公示日期等方面。

另外,在网站的发行公示版面上,中信登还设置了信托功能、发行机构、主要投向行业、财产运用方式四类分类查询功能。从信托功能看,以目前上线的9只信托计划为例,融资类信托成为备案主流,共有6只信托计划属于融资类,此外还有投资类集合信托2只。从财产运用方式来看,分为信托贷款、债券投资、实物及其他资产、特定资产及其收益权附回购等。

信披不透明令市场乱象丛生

近年来,信托行业风生水起,截至2017年中期,信托产品规模已达23万亿元,蓬勃发展背后具有私募性质的信托行业“李鬼”事件频发,产品被冒用、销售存误导、违规公司假借信托公司名义大肆敛财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信托行业透明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今年9月,市场上出现第69家信托公司国资信托,据了解,国资信托在没能取得银监会批准合规成立的情况下依然冠名信托公司营业,目前贵州银监局协调当地工商管理部门已正式撤销了“国资信托有限公司”有关工商登记,这家公司还未能募集到社会资本开展具体业务。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