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利率债“趴着” 只剩信用债在“战斗”

2017-09-21 07:17:44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本轮利差收窄“有理”

过去几年,信用利差一直处于下行周期,与信用环境的变化之间存在鲜明反差,饱受市场诟病。这一局面直到去年10月底这一轮超长债券牛市终结时才迎来转折,信用利差在当月刷新历史低位后开始向上“修复”。

然而,7个月过去,信用利差在刚刚“修复”到历史均值水平时便又折返向下。以前述5年期中票与国债为例,目前5年期AA中票与国债利差已从5、6月超过200BP的水平降至约162BP,明显低于历史四分之一分位数(192BP),回到历史上较低水平。

但据分析,近期这一波信用利差收窄具备一定的市场基础和基本面基础。

作为上一轮金融加杠杆的主要标的,自去年底以来,金融体系掀起去杠杆、“配置牛”遭遇逆向调整,信用债成为重灾区,收益率比利率债调整更明显,信用利差迅速向历史均值水平靠拢。这一过程中,信用债的安全边际得到修复、投资价值重新逐步显现,尤其是到6月初,信用债收益率已普遍接近甚至超过贷款利率,对投资者的吸引力明显上升。

随着金融去杠杆逐步显现成效,5月以来,监管更注重协调、政策出台放缓,同时货币政策强调“不松不紧”,银行体系流动性呈现出年初以来少见的持续平稳局面。流动性稳中趋缓,使得信用债息差价值得到巩固,机构投资信用债意愿回升。

机构研报指出,在需求回暖的同时,今年信用债发行反反复复,净融资规模下降,供需关系的有利变化成为推动信用利差迅速收窄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逐步趋稳向好,工业企业盈利从去年一季度就恢复增长,这也构成信用利差收窄基本面支撑。据统计局数据,截至今年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已连续17个月保持正增长,最近6个月增速均超过20%。

另外,今年以来,虽然信用违约事件仍不时发生,但少于上年同期,且新增违约主体有限,市场关注点发生转变,违约风险阶段性让位,违约事件对市场冲击减弱。

往后看,货币政策继续收紧可能性不大,流动性环境或有小幅改善,信用债在流动性环境和票息价值的支撑下,应不会再现持续大幅度调整,年内信用利差系统性风险有限。

“特立独行”难持续

或许,最近信用利差收窄“有理”,但信用债“特立独行”还能维系多久?这是个现实的问题。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