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9月11日电 题:吉林辽源:一双小袜子演绎老工业转型之路
新华社记者孟含琪
因煤而生,因煤而没落,从“东北小上海”到经济“落后生”,吉林省辽源市浮沉数十载。
寻找接续替代产业,从代工到创品牌,再到智能化发展,成为中国棉袜之乡,一双小袜子演绎了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之路。
从经济“落后生”到转型求突破
上世纪60年代,辽源不仅盛产煤矿,还是我国早期研制出电视机和洗衣机的城市之一,纺织业发达,百姓穿着时尚,人称“东北小上海”。
90年代,这里仅剩下不足千万吨的残煤可采,城市因资源枯竭遭受重创,经济增长连续10多年徘徊在2%-4%。“过去走到哪,说起自己是煤矿职工,那都是最骄傲的,可后来,煤矿职工似乎和‘贫穷’划了等号。”50岁的职工孙鹏说。
2008年,辽源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寻找接续替代产业成为重要课题。依据当地传统和优势产业,辽源瞄准纺织业,东北袜业园应运而生。
成立之初,园区仅有40家设备落后、规模较小的作坊企业。为了尽快站稳脚跟,园区定位于为国内外的知名品牌做代工,积累客户和资本。杨晓燕的企业经历了这样的过程。“起初创业很艰辛,因为没有知名度很少有客户主动上门,需要我们带着袜样全国跑客户。”她说。
在大批量生产、低成本取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时代,园区企业硬是通过敲开一家家客户的门,积累了发展的第一桶金。
从粗放代工到创新品牌
产品单一、附加值低、销售不灵活……渐渐地,代工经营的劣势不断出现,杨晓燕等人告诉记者,由于多数企业都是“靠别人吃饭”,一旦市场变化或客户终止合作,企业立刻遭受重创。
“想要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拥有自己的核心品牌。”东北袜业园副总经理朱贵新说,“此时也是最需要人才的阶段,园区瞄准了大学生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
在政府专项资金扶持下,园区招聘了一批大学生组成创业团队,无偿提供给每个团队20万的创业基金扶持其开网店,聘请专家提供业务培训,搭建渠道平台,鼓励其通过电商平台创新产品、打造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