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穿透”马甲让伪创新无法遁形

2017-09-11 07:12:38    中国经济网  参与评论()人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创新活跃,各种创新产品和工具层出不穷。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打着“金融创新”幌子的非法金融活动,扰乱了金融市场,催生了社会“以钱生钱”恶风,导致金融风险快速聚集。这些伪金融创新,虽然设计了精巧的交易结构,但若将交易“穿透”后,违规违法情形一览无遗。近日ICO融资被管理当局紧急叫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ICO融资是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

金融创新是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金融体制和金融工具所无法取得的潜在利润,它是一个为盈利动机推动、缓慢进行、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从金融业发展历史看,金融创新是金融业升级发展的源动力。伪金融创新则不同,即使交易结构设计再复杂精巧,也摆脱不了以“穿马甲”形式搞违规金融套利之实的本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金融市场的各种乱象。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受益权、收益权的概念就存在被滥用的风险,任何物品只要存在预期收益或现金流入,都可以借助受益权或收益权原理将其包装成融资工具。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若没有受益权和收益权的“马甲”,这些底层资产并不具备融资条件,受益权和收益权的“马甲”客观上成为逃避监管实现违规套利的通道。由此可见,基于受益权和收益权的各种金融创新,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提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也没有有效降低金融业经营的风险,反而因为交易结构的复杂化,增加了金融交易成本,提高了金融风险传染性,加速了金融风险聚集。

ICO融资实际上也是穿着数字货币“马甲”的伪金融创新。虽然ICO名义上募集的是数字货币,但因为数字货币在现实世界里可用法定货币进行交易,实质上ICO仍是IPO的一种变相方式,并没有脱离金融属性,属于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不受监管,也无需按照IPO的严格要求进行信息披露。因此,这容易成为洗钱、诈骗等犯罪行为的通道,也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工具。今年上半年,我国ICO累计融资规模26.16亿元人民币,而2014年全球ICO融资规模不到2600万美元,2015年下滑至1400万美元。应该看到,我国ICO项目参与度的上升,并非因为发行项目本身受到市场追捧,而是代币价格暴涨引发的巨大诱惑。

不难发现,穿着“马甲”的伪金融创新工具都禁不住“穿透”监管的压力。只要将业务实质进行有效“穿透”后,各种金融违规违法情形将一览无遗。但因为伪金融创新穿着各色各样的“马甲”,很容易迷惑金融市场和投资者,因此较难被金融监管当局及时掌握,导致风险快速聚集。

今年以来比特币价格大幅上涨,就与ICO融资活跃存在逻辑关系。正因为如此,互联网金融整治办坚持“早发现,早处置”,对穿着数字货币“马甲”的ICO融资果断实施“穿透”,坚决叫停,刹住了虚拟货币市场的歪风,在防范潜在风险的同时,也树立防治伪金融创新的典范。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