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外媒称中国正过度共享,你怎么看?

2017-06-20 17:15:33    国是直通车  参与评论()人

从共享单车到共享雨伞,从共享篮球到共享充电宝……“中国式”共享经济已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据《2016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到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预计未来几年共享经济将保持年均40%左右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交易规模占GDP的比重将达10%以上。

火热的共享经济,引来不少外媒的关注。美媒称,或许中国正在变得共享过度;英媒称,中国的共享经济能持续发展值得怀疑;澳媒称,中国的共享经济扭转了商业模式,从中受益的是风险资本而不是大众……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影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记者采访时表示:“外媒是站在岸上看水中发生的事情,中国共享经济发展的好坏,应该根据是否让消费者受益来评判。”

  资本推动的共享是“伪共享”?

共享经济最早发起自国外,主要是将闲置的资源进行共享,发生在用户与用户之间。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式”共享经济主要由企业资本推动,发生在商家与用户之间。

因此,有人指出,因为与传统共享经济的概念不符,中国的共享产品从本质上都不是共享经济,是租赁的一种变体。

张影表示:“共享经济的定义本来就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谁的定义一定是对的。不能说美国人定义的就是共享经济,我们由资本驱动的就不是共享经济。在没有确切定义的情况下,怎么能说是‘伪共享’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告诉国是直通车记者:“从严格的学术角度来说,我们确实把共享经济泛化了,但只要这个东西有市场需求,能提高产品的周转率和使用效率,并且符合其他的发展方向,如节能、环保等,泛化使用并非不好。”

在张影看来,不必纠结于共享经济的定义,最核心的是能不能让消费者从中受益,能不能让资本从中受益。

此前,外媒称中国的共享经济是风险资本受益而不是大众受益。对此,张影表示:“我从来没见过在消费者不受益的情况下资本还能受益的情况,消费者能够骑车、充电,怎么能说没有受益呢?”

至于哪种模式将来更有效率,张影认为:“国外先做这个事情不代表一定最有效率,不妨让这个事情发展一下,看看谁更有效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