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蒋依依(中国旅游研究院国际旅游研究所所长)
旅游不仅怡人心神,还带动了消费。国家旅游局5月1日披露,“五一”三天假期,中国共接待游客1.34亿人次,同比增长14.4%,实现旅游总收入791亿元,同比增长16.2%。
与此同时,境外游也非常火热。来看一组数据,根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近期发布的报告,2016年中国大陆游客境外消费总额达到2610亿美元,较2015年增加110亿美元,同比增长12%。该组织的数据还显示,2016年中国游客的境外消费比美国游客的两倍还多。报告发布之后,引来对中国游客在境外“买买买”行为的热议。笔者认为,对此需要客观看待与认真分析。
需要说明一点,世界旅游组织(UNWTO)公布的数据引用自我国外汇管理局《2016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中的旅行服务支出数据。由于旅行服务支出数据统计的为停留时间不超过1年的出境游客消费,因此会涵盖部分以短期务工、短期留学以及医疗等为目的的非旅游活动消费。为此,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进行了重新核算,在扣除非旅游目的相关消费之后,2016年在境外停留时间3个月以内的中国出境旅游消费数据为1098亿美元。因此,在分析中国游客境外消费行为时,我们先对所分析数据进行甄别与判断。
首先,必须肯定中国出境旅游消费的巨额增长,消费规模是建立在出境游客规模基础上的。2016年中国大陆出境游客规模已经达到1.22亿人次,从2013年开始超过中国香港地区连续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客源地的地位。因此,庞大出境群体形成庞大消费规模,是发展的必然。
其次,不能将出境游客消费完全理解为出境购物消费。有部分媒体或专家会将旅行服务支出数据等同于我国出境游客在境外的购物消费数据,得出我国出境游客在境外购买力已经超过千亿美元的结论,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抽样调查,40.33%的出境游受访者认为参团费用花费最高,这突显出中国游客的境外花费最多的项目是包含了交通与住宿费用在内的参团费用,而不是购物费用。
再次,旅游并不是促进购物消费境外释放的唯一原因。不能回避的是,部分商品的综合进口税率与流通环节的费用较高导致了境内外的高额价差。因此,国民购物需求的境外释放在一定程度上是高额价差背后游客的“避税消费”与“避费消费”。加上国际高端品牌定价差异、国内分销体系不完善、中国品牌竞争力有待提升等原因,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地区免税业务的持续创新,导致了中国游客购物消费的境外延伸。同时,少数以零负团费招徕游客的旅行社,以跨境代购作为其利润点。具体操作模式分两种:一种是现货购买,利用游客个人入境携带物品额度购买商品,入境后通过网络等渠道售卖;另一种是按需购物,根据客户需要进行采买,旅行社收取一定数额的代购费。这一规避贸易管制的行为其实质属于海外代购业务,但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出境旅游消费的统计规模。
更多精彩请点击: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