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工业化的进程,国家将面临中等收入的陷阱,要跨过这个陷阱,制造业要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国际案例来看,没有跨过去的,大多数都是制造业不强的国家。”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志华近日在一个有关中国制造2025的高峰论坛上说。
参加上述论坛的专家们认为,中国制造业亟须由大变强,而中国制造2025被认为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行动指南。
然而,《工人日报》记者近期到企业调研和采访相关专家时发现,中国制造业经历30多年的发展,行业内部以及外界形成了一些惯性思维,困扰着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专家们表示,应该打破这些阻碍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惯性思维。
惯性思维一:产品只要能用、有人买就可以了
“不少人觉得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要能用、有人买就可以了。”一家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工人感慨地说,“差不多就可以了”的思维阻碍了产品质量的提升。
生产者的这种想法也影响了企业采购部门的行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厂维修科技术总监徐小平在一些企业调研发现,采购部门考虑到预算和成本,很多时候在同等条件下只买便宜的。“哪有那么多物美价廉的东西,买回来的零件质量不是最好的,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就不会好到哪里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国际、国内市场庞大,对于中国制造企业来说,并不愁销量。有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国内市场充斥着劣质货,以及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现象,使得生产者削弱了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动力与意愿。
然而,近年来,老百姓的消费需求以及制造业客户的需求都发生了变化。
此前发生的去国外抢购马桶盖的现象,从侧面反映消费者对于高端制造产品的需求在增强。对此,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针对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国货当自强。“我们在供给端发生了问题,虽然很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但是对中高端的需求还不能满足。”
润滑油行业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之一。长城润滑油品牌推广部主任皮天福对客户需求的变化感触颇深:“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制造业在不断升级。一方面,一些落后产能被淘汰,油品需求量在减少;另一方面,一些诸如高铁、大轮船、绿色能源、风电及机器人装备等新兴行业发展起来,对于油品的质量要求却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