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对中国经济,经济学家还有哪些担忧?(1)

2017-03-22 09:32:42    上海证券报  参与评论()人

时隔3年,中国经济重新摘得增速全球第一的桂冠。从今年前2月的宏观指标看,经济回稳态势已经确定。

固化这一回稳态势,中国经济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筑堤堵穴?企稳后的下半程还存有哪些隐忧?近期,高端智库纷纷举办经济形势分析会,一些经济学家就稳增长与防风险、房地产挤出实业以及微观基础薄弱等问题,提出了担忧的理由与对策。

担忧一:稳增长与防风险如何兼得?

不久前,国研中心主任李伟说,“L”型增长态势有望从“一竖”过渡到相对平稳的“一横”。

“去年下半年开始企稳的实体经济在今年开局继续保持平稳,但预计从二季度起,经济再次面临下行压力。”21日,北大经济政策研究所课题组发布《实体经济开局平稳,触底回升为时尚早》的报告。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颜色解释说,“今年增长6.5%是个艰巨任务。”

经济学家为何对二季度的经济再起忧色?

北大经济政策研究所课题组分析认为,如果细究投资这个关键因素会发现,去年开始的一波小阳春,是私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在管控趋严的背景下,房地产投资今年不容乐观。而私人投资是去产量、补库存等因素撬动的,产量随时可以恢复,库存也已明显回升,补库存效应接近尾声。因此,小阳春在一季度达到高峰后,二季度经济或又面临逐步下行的压力。

“靠信贷拉动投资的这条路我们已经走了很多年,这个逻辑也一直用到现在。但是,靠债务驱动经济增长的这条路今后很难再走通。”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认为,在经济微观基础和增长逻辑没有变化的情况下,稳增长的唯一出路就是提高投资率。从这个角度讲,稳增长与防金融风险是很难兼得的。

这一隐忧该如何破解?在经济学家看来,唯有改革。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贾俊雪说,决策者始终面临权衡取舍的困境——知道我们需要改善供给面,同时又面对短期经济增长的问题。“其实未必要盯住一到两年的经济增长。稳中求进的重点应放在求进,这个求进也是市场化的改革。”

刘俏认为,有必要重新思考宏观政策的话语体系,能否不再强调“保增长”。在确定政策目标时,应更多强调如失业率、通胀等与民众获得感关系更为密切的指标。

担忧二:房地产挤出实业何解?

房地产是经济的支柱产业,但高杠杆已成为经济之痛,挤压了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

数据显示,2016年9月底,居民部门杠杆率已达到49.1%,分别比2010年和2015年提高了21个和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资产负债率也从2015年的77.4%提高至2016年9月底的83.4%。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刘晓蕾说,房价在过去一年涨速非常快,银行随之发放更多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同时减少了信用贷款。有地企业通过抵押拿到更多贷款,导致了无地企业,通常是中小微、双创企业更加拿不到钱。在银行贷款层面,有地企业挤出了无地企业。在另一层面,虽然房地产的增加拉动了投资的增长,但是,分解这个投资可以发现,房价带来的投资依然重新回到了地产,减少了对实业的投资,导致了房地产挤出实业。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守英21日在“跨越2020: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发展学术研讨会”上表示,过去是依赖土地的宽供应来保增长,但现在的问题是,继续放土地也拉不快增长,必须要告别依赖土地的发展模式,否则整个经济的运行和金融的风险都会放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