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中建三局珠海横琴IFC项目 工地长出智慧大脑(1)

2017-03-20 17:17:11    中工网  参与评论()人

工地长出“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看得到违规、听得到噪音、闻得到粉尘、尝得出污水;在建大楼顶着“金钟罩”,工人置身其中如履平地,可同时进行3层核心筒立体施工;无人机高空“巡逻”,将建筑工地的蛛丝马迹尽收眼底……

3月17日,在华发集团投资建设、中建三局施工总承包的珠海第一高楼——横琴国际金融中心大厦项目,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建筑业协会全国“智慧工地”现场观摩会吸引了近千名行业专家及媒体人士点赞。

工地长出“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

观摩现场,一群观摩人员正围观围挡上的一个白色匣子。项目经理朱词恩告诉记者:“匣子里装的就是‘智能扬尘监测仪及自动喷淋系统’,监测仪就像人的‘鼻子’,可以实时‘闻到’空气中的扬尘含量。”工作人员扬起一些尘土,不一会儿,围挡上方的一溜喷淋头齐刷刷吐出了水雾。

项目总工程源告诉记者,项目还安装有视频监控系统、噪声监测仪和污水排放监测仪,像人的“眼睛”“耳朵”和“嘴巴”一样,时时刻刻感知项目情况,让污染源“无处可藏”。

跟随程源登上项目正在施工的第29层施工平台,135米高的空中,巨大的施工平台仿佛一个蓝色“金钟罩”,100多名工人就在这里面施工。程源告诉记者,这就是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标准贝雷架装配式顶升模架系统”,简单来说,它就是一个跟着高楼一起爬升的“移动施工平台”,将传统施工中“各自为政”的模板、防护架、材料堆场、布料机等集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提升。这个“庞然大物”重800吨,顶升力可以达到1000吨,相当于托起170头大象,每3天就可以顶升一层楼。

这么重、这么高,怎么保证安全?程源带领记者走进平台控制室,只见控制台上密密麻麻地显示着上百个不断变动的数据。程源告诉记者,顶模平台四处遍布着100多个传感器,就像人的“皮肤”一样,实时监测着动力油压和平台位移的变化情况。一旦某个数据出现异常,系统就会自动发出警报。

“智慧大脑”在“云端”

工地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皮肤”,那么“大脑”在哪儿呢?程源笑着说:“‘大脑’就在‘云端’,就在我们的手机和电脑里。”他介绍,横琴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建筑面积近22万平方米,地下4层,地上69层,高337米。这么大的工程,如果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要在3年内完成施工任务,至少需要80名管理人员,而现在项目只要40名管理人员就可以完成任务。这除了归功于“智能扬尘监测系统”等各类物联网应用外,还与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系统”分不开。

“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系统”到底有多神奇?项目工长王金海有话说。他拿出手机,打开“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系统”APP说:“你看,施工员屈勇勇刚刚向我推送了一个消息。”原来,屈勇勇刚刚发现15层的墙面出现空鼓,便将墙体照片和问题描述发送给了王金海,提醒他前去整改。10 分钟后,王金海到达15层,指挥工人切除空鼓部位进行修补。两小时后整改完毕,王金海对新的墙体拍照,发送给问题发起人屈勇勇,得到确认后,问题销项,王金海才终于松了一口气,他笑着说:“整改不确认,手机待办就一直销不了项,我今晚都睡不好觉了。” 王金海介绍,目前“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系统”已经开发50个板块,涉及到现场、安全、质量、技术、试验、材料,通过云服务器使所有现场管理人员实现实时联动,责任不清、质量返修、管理延迟等问题迎刃而解,管理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