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南宁打造“会呼吸”的“绿城”(1)

2017-03-20 12:19:10    瞭望  参与评论()人

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不仅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实践,更是城市规划、建设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契机。南宁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作为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建设模式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刘伟向志强

正是春暖花开时,南宁市石门森林公园里满山的樱花艳丽无比,一到周末赏花的人便蜂拥而至。一些细心的游客会有一个惊奇发现:公园里以往沉寂的泉眼水量变大,周围还冒出不少新的泉眼。

“通过对公园及周边小区的改造,一个以公园为中心的区域‘海绵体’初步成形,雨水涵养吸收能力大为增强”,公园负责人如此解释泉眼喷涌的奥秘。

2015年4月,南宁市在竞争性答辩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评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两年过去了,《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南宁走访发现,通过以新理念、新模式推进“海绵化”改造,示范区内内涝积水、河湖水质等问题逐步改善,城市自然生态得到修复,一个更加美丽宜居、“会呼吸”的“绿城”正在形成。

臭水沟变湿地公园易涝点减少

一边是由绿植红花组成的层层梯田,一边是成片的美人蕉、朱槿等花田,穿流而过的河水中小鱼欢游,凉亭、水车和人造瀑布增添生趣……虽然是工作日,位于南宁市快环边的那考河湿地公园游人不少,还有专程乘车来此散步的孕妇。

“真没想到,仅仅1年多时间,多年的臭水沟就变成了美丽的湿地公园”,站在公园大桥上看着桥下清澈的河水,在河边居住了几十年的退休人员梁静感慨地说。

海绵城市试点启动之初,南宁市就将黑臭水体整治作为试点建设重要内容统筹推进。

那考河是南宁内河竹排江上游两大支流之一。以前,河道沿岸有四十个污水直排口,水质多为劣Ⅴ类,极大地影响了下游竹排江、南湖的水质。经仔细调研和精心准备,那考河项目成为全国首个开工建设的水流域治理PPP项目。

记者在那考河项目所在地了解到,河道两岸及周边片区的污水通过截污管道进入新建的污水处理厂,经生态净化后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排入河道作为补水水源。河道两侧的梯田式、连片植物除了打造出美丽的湿地景观外,对沿河两岸的初期雨水也进行吸纳、蓄渗和缓释、利用,重构人水和谐的生态“海绵体”。

今年3月,那考河项目正式投入运营。前期检测显示,水质指标已基本满足地表Ⅳ类水水质指标,河道行洪满足5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要求。据介绍,目前南宁市建成区已有43公里河段完成黑臭整治。

内涝积水是海绵城市需要破解的另一重要难题。南宁以“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为目标,综合运用“渗、滞、蓄、净、用、排”措施,改善街道、小区路面下雨积水问题。

由于地势起伏较大,每年一遇大暴雨,越秀路倚林佳园小区的一些低洼处就会出现积水,深的地方二三十厘米,影响居住出行。记者近日在小区看到,一些陡坡路段已铺上新的透水砖,陡坡与居民楼之间也建设了下沉式绿地和植草沟。“下暴雨时透水路面可以实现雨水快速下渗,剩余的再通过绿地和植草沟下渗汇入地下管网”,青秀区住建局工作人员徐剑评说。

去年夏季,南宁经历了多次明显降雨过程,市区监测点最高降水量达100多毫米。期间,滨湖广场、中马路等多个易涝点经改造后均实现雨水快速下渗,“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在雨水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等方面情况均明显改观。到今年底,南宁市将完成170个小区的海绵化提升改造和22个易涝点的整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