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一只“骆驼”背后的 列车之变

2017-02-27 13:23:03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火车上能玩滑滑梯,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的事。”在兰州前往天水的“麦积山”号列车上,36岁的旅客王桦发现有节车厢竟是儿童游乐园时,连连感叹。说话间,又胖又萌的“驼小明”走进车厢。憨态可掬的样子,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会“卖萌”的“驼小明”还是一个安全宣传员。被门夹后痛哭流涕、被开水烫伤后痛苦不堪,在它演绎下,原先生硬的铁路安全宣传内容变得分外生动。

“麦积山号”是兰州铁路局“丝路快车”品牌列车之一。自2014年7月开通首趟品牌列车以来,“丝路快车”已开行26对,通达上海、天水、银川等多个城市,累计发送旅客1932万人次,客票收入30亿元。

“丝路快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入文化因子,把火车变成“景点”,让旅客变成“游客”。如在“敦煌号”上,乘务员在服务间隙化身“飞天”,伴着窗外渐沉的夕阳轻摇慢舞,寂寥的大漠也似乎多了些许温柔。

兰州铁路局局长王峰说,“一带一路”带热了丝路旅游,但由于路途遥远、景点分散,游客花在车上的时间常常比游玩的时间还多。因此,兰州铁路局以旅游列车为突破口,积极推进供给侧改革,推出了集出行与休闲为一体的“丝路快车”品牌列车。

今年40天的春运, “驼小明”玩偶卖出近900只,销售额超过6.3万元,是平时的一倍。它的出现,让列车经济跳出了“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的套路,激发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春运期间,“金张掖号”等“丝路快车”上,有专门的“年货超市”车厢。乘客在列车上看货下单,扫二维码支付,就能在家等着收年货了。这样一来,旅客不仅是游客,也变成了顾客。铁路与物流相结合,产业链又延长了一环,经济形态更丰富了。

“年货超市”卖的不是“大路货”。商品是铁路部门和甘肃、宁夏等西部省份的地方政府或扶贫企业联合打造的,质优价廉。“每卖出一件产品,都能给贫困地区群众增加一份收入。”兰州铁路局兰州客运段经营创新科科长孙建辉说。

“丝路快车”刚开行时,曾面对“腾出车厢,减少运力,收入要降低”的质疑。运营结果显示,兰州开往上海的两趟列车中,“兰州旅游号”2016年车票收入2.6亿元,比另一趟几乎等时长、同价位的列车多收入5000万元。

除了客运运输,兰州铁路局货运运输的供给侧改革也成效颇丰,比如在70个“关键少数”企业派驻厂代表,协助企业对接铁路。尽管经济形势相对困难,但兰州铁路局的货运收入却逆势上扬。2016年,兰州铁路局货运收入比上年增长3.1亿元,增幅位居全国18个铁路局中的第2位。

“别的行业在想方设法争取顾客的时间,我们拥有的,恰好就是充足的时间。我们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从时间入手,把乘客无奈的等待变成愉快的体验。”兰州铁路局兰州客运段段长吴冰认为,行业“痛点”恰是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

为了盘活乘客的乘车时间,“丝路快车”的创意不断,比如为独行乘客提供床帘和电脑桌板,为乐享慢生活的人提供咖啡书吧,为团队出行的乘客打造临时会议厅,为从沙漠游玩归来的旅人提供泡脚盆……

王峰说,兰州铁路局现有职工7.8万人,每年招收5000名左右的高校毕业生。“丝路快车”为各有专长的他们搭建了一个结合本职工作展示才华的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活力。

两年多的实践,兰州铁路局的改革创新氛围渐渐形成。每趟“丝路快车”都结合线路特点,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创新成果定期评比,并与个人收入挂钩。同时,在物品摆放、服务礼仪等各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标准体系,有的还推广到其他列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