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三大政策调整将给银行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五个主要任务中,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去杠杆方面的情况则稍显复杂。如何在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去杠杆的工作,将成为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心。
2016年,我国工业企业负债率虽有改善迹象,但居民部门、地方政府加杠杆较为明显。此外,除之前关注的非金融部门高杠杆问题外,金融自由化背景下资金脱实向虚加剧,部分机构为追求短期利润,过度使用杠杆,造成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突出,极端情形下,甚至波及到了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
在新的发展趋势下,“去杠杆”不再是简单降低企业的负债率和债务成本,还需要在更广的范围内兼顾资产泡沫以及金融风险等各方面的因素。这意味着在2017年中,政策可能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改革,推动国有企业去杠杆;二是货币政策转向稳健中性,在适度控制整体流动性的同时,限制房地产领域的资金流入;三是强化金融监管,重点放在压缩监管套利空间和防范交叉金融风险。
这三个方面的政策调整,将给银行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对2017年的中国银行业转型与发展,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判断:
一是规模增长继续放慢。预计2017年,银行业总资产(负债)、利润等规模指标的增速会较上年进一步放慢。其一,整体经济仍处于结构性减速区间,银行信贷的需求低迷难有根本性逆转;其二,“资产荒”背景下,银行单位资本收益率水平持续下行,通过补充资本来支撑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成本越来越高昂;其三,强化“去杠杆”的政策背景下,金融市场资金成本稳中有升,且预期还有进一步上行可能。这种情况下,利用金融市场来实现超常规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其四,监管部门将表外理财纳入MPA考核,以及可能对表外理财业务进行的更为严格的监管,都会显著增加监管成本,进而限制商业银行的规模扩张能力。
二是净息差水平止跌回升。2016年,银行业利息净收入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截止到2016年第三季度,上市银行整体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4.6%,大幅低于2015年的水平。从绝对值来看,大型国有银行的利息净收入较去年同期下降7.69%;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利息净收入则分别增长1.02%和10.19%,与2015年同期相比,两类银行利息净收入都有明显下降。
净利息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利率市场导致的净息差持续收窄。2016年第三季度,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水平为2.41%,较2015年下降11bp。其中,国有大行净息差下降幅度最大,较2015年年底下降42bp,为2.00%。股份制银行净息差略有回升势,较2015年年底提高10bp,平均净息差水平为2.58%,高于五大国有银行和城商行。上市中小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整体息差略低于股份制银行,为2.50%,较2015年末下降约10bp。
从2017年情况看,预计银行业净息差水平有止跌回升的可能,并进而带动净利息收入小幅增长。其一,企业盈利状况有所好转,信贷需求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回升;其二,由于金融市场利率上行以及市场波动等因素,预计2017年的企业发债规模会有明显回落,部分发债企业可能转向寻求银行信贷支持;其三,央行日益严厉的(广义)信贷规模控制,有可能增加信贷资源的稀缺性,并提高银行议价能力。综合以上几方面因素,我们预计,在2017年,随着贷款利率的回升,银行资产端整体收益率会有小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