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攻坚之年迈向深化之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度也在加大。相较于攻坚之时的强力突破,深化之时既得往前突破还得守住成果,更需要推进改革的“技巧”,更强调识透现象背后的本质,掌握“管总”的方法论。当下最紧要的,就是紧紧抓住供给侧这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用辩证思维看待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短期和长期、加法与减法、供给和需求的关系。
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在这堂政治局的“新年第一课”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短期和长期、减法和加法、供给和需求这四个重大关系。新年伊始,中央便以此为题集体学习,分析取得的改革成效,明确面临的重点难点,研究具体的推进举措,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深入厘清了思路,指明了方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开出的治本药方。在国内“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下,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踟蹰不前的“后危机时代”,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便在于供需结构性错配带来的有效供给不足。对症下药、主动出击,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是推动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方向发展的必由之路。2016年中国GDP增长6.7%,单位GDP能耗下降5%,总量首次迈上70万亿元的台阶,对世界经济33.2%的贡献率堪称“第一引擎”……受益于科学的发展理念和政策“组合拳”,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呈现多向度的积极变化,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改革越向前推进越不容易。从攻坚之年迈向深化之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难度也在加大,改革指向存量调整,动的多是既得利益。相较于攻坚之时的强力突破,深化之时既得往前突破还得守住成果,更需要推进改革的“技巧”,更强调识透现象背后的本质,掌握“管总”的方法论。经济运行纷繁复杂、情况多变,舆论场上众声喧嚣,何为主流何为支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种关系当如何把握?“蔑视辩证法的人是不能不受惩罚的”。无论是读懂中国经济、探求规律,还是处理各种关系、找准关键,都需要以辩证思维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当下最紧要的,就是紧紧抓住供给侧这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破茧成蝶都有伤痛,但不能因为眼前之痛,就放弃蜕变,这是用辩证法处理短、长期关系的具体要求。对于改革进程中的阵痛,一方面要做好社会托底,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阵痛不可避免,有些是必须付出的。如果顶不住局部数据的波动,或对过剩产能与“僵尸企业”心怀不忍,那么就可能错过今天宝贵的窗口期,明天更将面临痛苦的“折磨期”。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证明,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之时,恰恰是产业结构变化最剧烈之时;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显示,如果过去所依赖的发展路径走不通了,新路又没找到,就会掉入发展“陷阱”。窗口期不是无休止的,在战术上打好歼灭战,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在战略上打好持久战,重塑中长期经济增长动力和新路径,中国经济终会开辟新境界。
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实践,重点还在于用辩证思维看待和处理政府与市场、加法与减法、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对它们进行动态调整,并不是搞“一刀切”的非此即彼,而当在经济工作的全局中精准把握,寻求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之效。比如,政府既要“放手”,明晰权力边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又不能“甩手”,自己该干的事要坚决干好;瞄准过剩产能做减法,要减得准、不误伤,瞄准短板做加法,要避免强刺激和撒胡椒面,才能以有效减法换来发展加法;供给和需求相辅相成,调整供给侧不能闭着眼睛想当然,而要盯着需求侧有的放矢、协调推进。治理者当慎思、明辨与笃行,对各种关系心中有数,有所作为、正确作为。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硬仗,也是必须拿下的攻坚战、持久战。当下,任务目标已经明确,方法路径渐趋清晰,接下来就是要“撸起袖子加油干”。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定信心、知难而进,善用“两点论”“重点论”,怀有“一篙松劲退千寻”的紧迫感,我们定能走好这特别紧要的几步,促进中国经济行稳致远,为长远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