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第一现场:“大棚建得越多,脱贫希望就越大”

2017-01-25 17:25:02    经济参考报  参与评论()人

寒冬室外冷飕飕,蔬菜园内暖意融。《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来到千年古镇——安徽省寿县隐贤镇,走进位于该镇姚集村的安徽华欣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一座蔬菜大棚,贫困户朱新云、许少英正采摘芹菜。“评为贫困户后,村干部说有个合作社能忙活,我看后觉得挺合适就来了。”提及扶贫,去年底脱贫的朱新云打开了话匣子:“我一天能采七八筐芹菜,有一百好几十斤,每个月满勤能拿1600元工资。”

今年49岁的朱新云家有位老人患脑血栓,需要人照顾,天天离不开药,每年看病要花二三千元,她和丈夫难以抽身外出务工。“合作社给我家的生活带来了转机。”她掰着指头说,除去稳定的工资外,她家能享受年终资产收益2000元,丈夫偶尔出去打零工,去年大孩子不上学了,刚出去打工也有收入了,“扶贫政策和自力更生让我家脱了贫”。

朱新云的话还没说完,旁边的许少英接过话说,她现在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不耽误自家农忙,关键能照顾家。农忙时,她就耽误几天回家忙活,这里的收入稳定,还有资产收益。“两个孩子上大学花销大,家庭负担重,等他们都工作了,生活会越来越好的。”她说。

许少英、朱新云是新产业带动脱贫的受益者。在蔬菜这个新产业带动下,隐贤镇贫困户的生活正发生新变化。“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把扶贫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隐贤镇党委副书记詹龙宝说,政府将扶贫项目资金注入菜园,以华欣合作社为例,按每户8000元标准,带动37户贫困户,共获资金29.6万元,主要用于蔬菜大棚等基础设施建设,除提供就业外,每年给贫困户2000元资产收益。

隐贤镇地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寿县西南边陲,全镇共有5.2万人,耕地9.8万亩,属典型的农业大镇,种植模式以一麦一稻为主,比较效益低。现有贫困人口1519户、3567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为彻底拔“穷根”,这个千年古镇近年来结合发展实际,积极谋划,确定产业扶持精准到户原则,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巧做蔬菜产业文章,通过项目扶持和奖补政策,吸引返乡创业人士投资,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不断涌现。

《经济参考报》记者沿着隐贤镇几条主干道走访,道路两旁不时可见一个个蔬菜园、一排排蔬菜大棚:有采摘菜的、外运菜的、做田管的……蔬菜园内熙熙攘攘,一片繁忙景象。

“这里原来都是沼泽地、湖洼地、抛荒地,没想到现在能种上蔬菜了!”在安徽益丰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大棚旁,姚祠村贫困户陈士江说,由于老伴患病常年坐轮椅,他每天都得照顾,无法外出劳作。“干部给我家办了低保,还办了残疾人补贴。”他说,“去年5月,我到镇里信用社办了小额贷款,入股蔬菜园,每年能拿2800元的分红。”

“要是没有这么准的扶贫政策,我家根本就脱不了贫!”陈士江不住地点头。原来,隐贤镇对贫困人口开展评级授信,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为贫困户开展小额贷款援助,最高给予5万元三年无息贷款,帮助他们入股蔬菜合作社或农业企业,每年享受一定数额的分红。

据统计,去年隐贤镇采取蔬菜产业带动171户贫困户脱贫,占脱贫总户数约六成,已成为脱贫贡献“主渠道”,今年又将新增5家合作社或企业带动脱贫。“蔬菜大棚建得越多,咱脱贫的希望就越大。”采访临近结束时,许少英的话道出了贫困户的心声。(记者 姜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