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对不上卯,商品买卖这“惊险一跃”就难有新高度,久而久之,将是产能过剩、效益下滑、企业倒闭
不久前去外地采访,随身带的两支国产中性笔先后“罢工”。先是一支新笔没写几个字就不出水了,换了一支,笔头漏水,让采访现场很是尴尬。采访对象发现这一窘境,掏出一支进口笔送给笔者,非常好用。之后,这支笔一直伴随笔者。
眼看春节临近,想给老同学带点小礼物,笔者试着上网找这种笔,发现不仅价格是同类国产笔的十几倍,还因为订单太多,商家要分批从海外采购,很难保证春节前供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就在同一家网店,笔者曾用过的国产笔正搞五折促销。
身边不少商品都在遭遇类似的尴尬:明明国内有巨大的供给能力,甚至产能过剩、产品滞销,人们却热衷于海淘或到国外购买。根子就在于供需间的错配:消费升级了,国内供给却还没及时跟上。这不禁使笔者联想到制作传统红木家具,俗话说:无榫卯,不红木,只有让榫头和卯眼紧紧咬合,家具才能坚固耐用。
供需不对路,就如家具对不上卯,不可小觑。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商品销售形容为“惊险的跳跃”,不能实现这一跳跃,摔坏的将不是商品,而是商品生产者。供需对不上卯,商品买卖这一跃就难有新高度,久而久之,将是产能过剩、效益下滑、企业倒闭。
道理虽然简单,但对上这个卯并不简单,着实需要下一番功夫。
对上卯需要决心。我国粗钢产量世界第一,却屡屡卖出“白菜价”,每年还要以“白金价”进口千万吨高端钢材。不去产能,难有新动能,如果落后产能、僵尸企业长期“遮天蔽日”,新企业、新动能就难以获得发展所需的阳光雨露,最终无法长成参天大树。去产能很痛苦,但它是供给侧改革绕不过的起点,需有壮士断腕的决心。
对上卯需要匠心。我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国内市场上,好的刀具是德国造的,贵的家电是日本产的,畅销的奶粉是澳洲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企业缺少工匠精神,总认为质量差点价格低了也能卖,热衷于赚快钱,不愿把产品质量做到极致。深耕消费升级的大市场,需要的不是短平快,而是精益求精的匠心。
对上卯需要恒心。长期以来,韩国从中国购买人参原料,加工后以高于成本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价格畅销欧美,而中国却深陷“产量大国、产业小国”的尴尬,其中的差别就在于韩国企业坚持“品质经营”,以始终如一的态度打造让世界认可的品牌。树立品牌、打造“百年老店”,确实费心费力,但没有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从“制造大国”到“品牌强国”,需要坚持不懈的恒心。
对上卯需要信心。中国有世界最大的消费群体,却内需不足,不断发生的产品质量事件、食品安全事件严重打击消费者的信心。不久前一些媒体还在报道国内消费者在家门口轻松买到了出口转内销的食品,认为这是国内消费的一大进步。在一些企业眼里,精品是用来出口的,如果企业不拿国内消费者当回事,怎么能让消费者对国货有信心?赢回这个本属于我们的全球最大消费市场,需要重塑消费者信心。
对上卯还需要创新。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但不少热衷于搞“模仿秀”“千机一面”的国产手机却陷入了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中。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结束后,创新不足已成为中国制造最大的短板。不断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激活消费新需求,把流向海外的万亿购买力拉回国内,亟须产品供给的不断创新。
实际上,认清供需错配这一中国经济的痛点,也就找到了转型升级的跳板,新的一年只要敢于正视问题、找对方向,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供给之榫尽快对上需求之卯,消费之火就一定能越烧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