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避免农牧两伤(观点)
唐华俊
结构调整是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北方农牧交错区带,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更是当务之急,可以有效避免农牧两伤,发挥农牧各自优势和潜力。
北方农牧业交错带,年降水量在350—550毫米,地理景观是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交错镶嵌分布,农业生产以畜牧业和种植业并重。农牧交错带又是一个受到降水限制的自然地理概念,历来农牧交错带都是围绕400毫米的降水线界定的。
土地开发利用状况调查表明,1986—1996年内蒙古东北部耕地面积增加53.04%,大部分新增耕地原为水草条件优越的牧场,开垦后由于不能保证用水,产量低、风蚀和肥力丧失严重,大面积撂荒弃耕导致植被破坏、农牧两伤。由于过度垦殖、超载放牧,农牧交错带草地全面退化,农田的沙化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30%左右。
针对农牧交错带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我国已经启动过许多治理工程。但是,目前农业生产面临结构失衡、饲料粮占比过高等问题,农产品消费面临肉蛋奶需求增加、食品安全要求提高等变化,市场面临国际农产品对本土农畜产品的强度竞争和挤压,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发展步履艰难。
如何避免农牧两伤,实现农牧业共赢和可持续发展呢?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结构调整,要明确目标,有利于发挥区域优势。
北方农牧交错带面积广阔,自然条件、文化、民族、经济发展水平等诸多方面差异明显,制定相关发展政策要在综观全局、考虑多因素交叉、抓住重点、区别对待的基础上,明确优势布局。
长城沿线沙化退化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要以粮改饲为契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开发抗旱性生物资源、适度扩大草食畜牧业规模。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要以推进保护性耕作、发展优质高效特色产业和特色牛羊产业为主。京津冀水源涵养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要着力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进粮改饲和特色产业绿色化精品化发展,加强天然草原保护、优质饲草料生产和肉牛肉羊舍饲圈养。
这种区域差异化的农业结构调整策略,以自然条件为背景进行了功能分区,并明确相应区域的功能定位,有助于有的放矢地配套相应政策,发挥各区域的自然和产业优势,更好地解决农牧交错带的农业持续发展问题。
农业结构调整,要优化生产结构,构建农牧产业新体系。
在生产结构上,要发展粮草兼顾、种养结合的现代化混合农业。
政策是坚定不移的。2015年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草牧业,2016年一号文件提出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和现代畜牧业。最近,农业部印发《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提出北方农牧交错带要减粮增饲、做大草产业;增牛稳羊、做强草食畜牧业。
一系列的政策指引,对于构建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推动北方半干旱地区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全面实现小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农牧融合、草畜一体、种养结合的生产结构调整,能够凸现农牧交错带的区域优势,促进农业生产资源效益最大化,有助于促进我国畜牧业向高产、高效的先进畜牧业方向发展,推进我国畜牧业现代化进程。
(作者为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