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直接体现,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近年来,受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遭遇瓶颈。本报将针对我国实体经济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对策,分上下篇推出“把脉中国实体经济”文章,敬请关注。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促进实体经济升级,提出要加快新旧动能平稳接续、协同发力,促进覆盖一二三产业的实体经济蓬勃发展。
实体经济困难正成为当下许多企业的呼声,实体经济的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困难?带着问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
企业效益下滑
近日,一些传统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大佬”展开了一场“虚实”争论,网店、快递业等是否属于实体经济也成为讨论的焦点。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赵昌文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体经济覆盖一二三产业,其中一二产业毋庸置疑,尤其制造业由于占比高更是实体经济的主体,第三产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中的商业、流通等部分也属于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发展困难主要表现在企业数量增长放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大幅下降、企业效益明显下滑等多个方面。”赵昌文说。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海林对《经济日报》记者分析说,中国制造业主要面临三个困境,分别是企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工业产品仍处于产业链低端和产能过剩问题持续影响生产。
“目前银行为了维持利润水平,更倾向于对房地产、金融领域发放资金,对实体经济兴趣减弱,直接造成了企业贷款难问题。同时,制造业市场萎缩和国内去产能攻坚战持续对生产造成负面冲击,也使企业资金紧张,无法实行生产扩大、设备升级及技术改造等工作。”秦海林说。
民营企业对此感受更为明显。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认为,一些银行对民营企业还没有做到一视同仁,贷款利率也偏高,成为困扰民营企业特别是制造业小企业最大的难题。
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志彪向《经济日报》记者指出,实体经济存在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盲目追求GDP、投资驱动型的经济体制,使中国许多领域的产能都处于严重过剩状态。
“去产能的过程本身就是对企业生产实行管制和压缩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企业利润下滑,在实体利润偏低的情况下,加重了企业的生产负担。”秦海林说。
“脱实向虚”严重
“实体经济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具体表现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需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以及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失衡。”赵昌文说。
刘志彪认为,中国经济运行中,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发展的严重失衡现象,可以用“实体经济不实,虚拟经济太虚”这两句话来概括。其中,“实体经济不实”,主要是指实体经济中真实的、创造社会财富的产业部门生产率低下,具有较大的泡沫经济成分。“虚拟经济太虚”,则是指虚拟经济中,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比例较低,同时自我循环、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泡沫化成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