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李永森:资金进入股市并非远离实体经济(1)

2017-01-04 17:12:47    中新经纬  参与评论()人

作者 李永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经管学院教授,中新经纬特约专家)

根据2016年新股发行的公开资料,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共发行A股新股242只(不含12月29日和12月30日6家发行但未完成交款的企业),总募集资金1609.76亿元(未扣除发行费用),发行家数较上年的220家增加了,融资总额却较上年的1588亿元基本持平。

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是股市融资最主要的力量。根据证监会的数据,2016年前十个月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现金)融资总额已经超过1万亿元,全年融资总额将到2015年的2倍左右。这意味着2016年或有超过1万亿元的资金通过A股市场进入实体经济,A股市场的融资功能正在迅速恢复。

尽管我国A股市场的发展经历坎坷,但是,近年来,市场功能却处于逐步完善、逐步发展中,其中融资功能明显增强。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通过为企业提供筹资途径来体现,主要有企业IPO(即首次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和上市公司再融资两类。其中,再融资主要包括配股(向原有股东发行新股)、增发(公开增发和定向增发),以及可转换公司债(具有股票和债券双重属性)。2012年以来,A股市场融资额总体呈逐年快速上升态势。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增速下台阶后放缓,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宏观政策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这也使得我们遇到了很多新问题。其中,之前货币超发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在显现,货币扩张速度远超经济增长速度,在促进经济粗放式增长的同时,形成了巨量的货币存量。到2016年11月末,广义货币M2已经高达153.04万亿元,M2与GDP之比已经超过2倍,而2006年的比值仅为1.59倍。

预计2017年我国货币政策将从中性偏松向中性变化。笔者判断未来货币政策将在保持流动性需求的同时,尽力克服货币超发问题。一方面货币总量充裕,另一方面货币分布结构存在很大问题,大量的货币不愿意进入实体经济,处在游动寻找投机机会的状态,游离于各种资产市场之间,企业普遍缺乏生产性资金,中小企业资金困境并没有因为社会资金总量充裕而得到解决,也就是所谓的资金“脱实向虚”。游资的进出往往造成相应市场的巨大波动,2015年的股市危机,2016年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超常暴涨,债券市场上涨之后的暴跌,商品期货市场和国债期货市场的暴涨暴跌,轮番上演的“黑天鹅”剧情,根源在于长期严重的货币超发所形成的巨量资金,正通过各种正常的、非正常的渠道进退于资产市场,形成资产市场中资金供应上各形各色的高杠杆,形成了对市场价格上涨和下跌的加强机制。

当前,监管层正在致力于强化金融监管,处置金融风险点,防控金融风险,堵住和降低游资冲击金融市场的可能。解决资金出路的最根本办法,还是要在“堵”的基础上进一步在“疏”上面下功夫,这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才能减少其到处泛滥的可能,也可以借此形成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如何引导巨量的社会资金存量进入实体经济,推动经济发展呢?很多人认为,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就是远离了实体经济,就是“脱实向虚”,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股票市场与其它资产市场相比,在储蓄转化为投资,货币转化为资本,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降低微观主体杠杆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资管、信托计划、保险等将场外资金引入场内,充当将资金从储蓄引导到投资,从间接融资引导到直接融资的重要的转换器。个人投资意识的提高,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也能够吸引居民将储蓄资金转换为股票投资资金。通过个人购买企业或上市公司发行的新股,资金流向发行人(企业和上市公司),形成实体经济微观主体的生产性资金,完成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过程。而投资者则通过持有发行人股票成为股东,享有股东的权利,包括目标公司的收益分配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