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家能提供更好的法子,我也不主张建闸。”12月4日晚上,电话那头的江西省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南昌大学教授胡振鹏还在准备关于鄱阳湖的报告。在2008年之前,他还是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以下简称“鄱阳湖工程”)“坚决的反对派”,但现在却是该工程的主要推动者之一。
争议了十余年的“鄱阳湖工程”,在方案几经修改之后,终于正式转入可行性研究阶段。11月23日,江西省水利厅官网发布鄱阳湖水利枢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一次信息公示。27日,官网又发布了更为详尽的说明性文章《为了“一湖清水”——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介绍》,阐释建设该工程的必要性和整体思路。
和之前一样,环保组织集体出声反对。一直主张暂缓该工程上马的WWF(世界自然基金),以“也为‘一湖清水’”为题,发文呼吁采取无坝无闸的替代方案。
湖口建闸,是否唯一方案?
鄱阳湖确实遇到了问题。
江西省水利厅指出,近十年来,受长江上游干支流水库群汛后蓄水引起的长江中下游径流减少、清水下泄冲刷引起的河道下切等因素影响,鄱阳湖连续出现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超低等情况。
鄱阳湖枯水常态化和趋势化的新变化,造成枯水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对湖区民生、生态、经济等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
对这一现状,WWF也表示“充分理解”。“鄱阳湖出现了极端的水位和局部水环境问题,成为了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应对这些内外部压力。”
但是建闸,一直被质疑为“用工程的方式对抗工程”。12月2日,九三学社中央人口资源环境专门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对鄱阳湖口建闸工程的看法和建议》,提出“使用地下水”和“改造提灌站、增加饮水设施”来解决湖区灌溉和居民饮水困难等民生问题的替代性方案。
“我们不是没有想过其他方案,我们至少论证过三种。”胡振鹏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方案一,如九三学社所建议,用地下水来保障居民用水。胡振鹏说,2002年,为了解决农村安全用水的问题,江西省政府批准在环鄱阳湖的99个行政村统一进行“改水改厕”。改水的方案,就是使用地下水。“江西省处于红壤地区,土壤成分以三氧化二铁为主。鄱阳湖周边的地下水,铁和锰都超标。”他透露,也曾咨询专家,没有经济实用的净化方法去除铁离子和锰离子,水质达不到饮用要求。地下水方案夭折。
方案二,就是增加饮水设施。目前鄱阳湖周围有100多个提灌站,都建在高程大概12到14米处。一到枯水季节,取不到水。而如果要到深水区去引水,必然要在鄱阳湖底开挖引水沟。“这要挖多少沟,挖掉多少泥?挖出来的泥,堆放到两边,又要埋掉多少湿地?这笔账一算,鄱阳湖损失的湿地,比因为水位上涨而淹掉的湿地可能还要多,恐怕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也难通过。”性价比太低,放弃。
方案三,对鄱阳湖流域的水库进行联合调度。鄱阳湖流域的大型水库一共23座。在满足水库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在枯水季节放水为鄱阳湖补水,能否缓解鄱阳湖枯水之困?研究人员计算,大费周章联合调度,可以抬升鄱阳湖9cm到15cm的水位。但胡振鹏认为,“流水的抬升作用非常有限”。
三种办法,有的试过,有的想过,有的算过,综合效益都比不上建闸。当年的“反对派”胡振鹏,也转成了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