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核工业的龙头企业,中核集团的一举一动不仅关系着公司自身的未来,同时也影响着整个核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日前,中核集团管理层团队在集体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十三五”期间中核集团将实施以华龙一号“走出去”为核心的国际化战略,在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打造中国制造国家名片的同时,推动核工业全产业链出海,进一步打造和提升中核集团和我国核工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
中核集团的发展一直紧跟我国深化改革和国际核工业发展潮流。“十二五”期间,中核集团在行业内率先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改革举措,在短短的五年内,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核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和自兴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经过“十二五”的快速发展,中核集团已形成了八大业务板块,核动力产业核心能力显著增强,科研创新水平加速提升,核工业全产业链竞争力日益凸显。“十二五”期间,中核集团营业收入、利润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1%和15%,资产总额4500亿元,增长1倍以上。
“更为重要的是,‘十二五’末,由中核集团自主创新研制的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6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目前进展顺利。这意味着中核集团成功占据了第三代核电制高点,迈入国际第一阵营。”在和自兴眼中,这不但是中核集团技术实力的显著跃升,更是公司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一步推进国际化战略的王牌。
事实上,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华龙一号已经帮助中核集团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2015年开始,中核集团海外市场开发提速,华龙一号国外首堆项目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机组开工建设,阿根廷重水堆签署商务合同、压水堆项目签署框架合同,华龙国际核电技术公司成立。
作为中国唯一出口过核电站并实现批量出口的企业,迄今中核集团已累计向7个国家出口6台核电机组、5座微型反应堆、2个核研究设施及1座研究堆。目前,中核集团正与阿根廷、英国、法国、俄罗斯、埃及、巴西、罗马尼亚等近20个国家商谈核电及核工业产业链合作,在相关国家的核电建设项目有望在“十三五”期间落地。
华龙一号在国际市场优异的表现,让中核集团有了以华龙一号“走出去”为核心,推进公司国际化发展的底气。中核集团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吕晓明向记者透露,中核集团在“十三五”期间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就是大力推进国际化,使华龙一号作为拳头产品,在更多国家落地,进而得到更加广泛的国际市场认可,成为国际一流的核工业集团。
吕晓明认为,尽管华龙一号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的时间并不长,但中核集团坚决地在“十三五”期间推进公司国际化战略却恰逢其时。一方面,是华龙一号具有相当的技术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容小觑。另一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为华龙一号持续在海外落地创造了条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对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强烈的需求,我国则在上述领域有着一定的优势。在这一大背景下,通过国际产能合作,以高铁和核电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已经开始在多个国家落地。事实上,高铁和核电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和“走出去”战略在海外最为重要的两张国家名片。和自兴表示,华龙一号这张国家名片,是中核集团开展国际业务的重要成果。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影响下,华龙一号在国际市场的路将会越走越顺,中核集团的国际化战略将会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