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从青岛制造看中国制造如何迈过“八大关”?(1)

2016-10-21 18:04:30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新华社青岛10月21日电 题:从青岛制造看中国制造如何迈过“八大关”?

新华社记者 于佳欣、刘宝森、徐冰、席敏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青岛的风景名胜“八大关”最能体现这一特色。韶关路、嘉峪关路、正阳关路……这里纵横着八条以著名关隘命名的道路,故得名“八大关”。

爬坡过坎闯关成功,方能“柳暗花明又一村”。透视青岛制造的探索,能给正在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中国制造带来一些启示。

基础关:不少“关键环节”仍需打通

国盛之基,在于制造;制造之兴,在于强基。

“制造业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这‘四基’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质量提升和创新发展的症结所在。”工信部规划处处长姚珺如是说。

基础薄弱一直都是我国工业发展的痛点。尽管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程度已经很高,但精密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大部分仍需依赖进口,占到整体成本的70%以上,导致中国企业很难在国际竞争中胜出。

在走访的青岛企业中,记者也发现,一些大型制造企业的创新走在前列,但有的关键零部件还需进口。

尽管我国已自主掌握高铁生产的整套技术,但有些重要轴承和特殊的铝合金及钢板,由于国内没有特殊材料,每年还需进口。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有关技术负责人说,我们仍有短板,不能懈怠,更不能自满。

基础技术研究是“四基”中的基本。“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研究,而实际上我国的基础研究占研发的比例在过去20多年中,一直在5%左右徘徊,与经合组织国家5%到20%的标准依然有较大差距。

值得关注的是,记者调研发现,不少青岛制造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主动加大研发和自主创新,不断缩小差距。

致力于橡胶产业的青岛软控股份公司,为了加强基础研究,建立了中国橡胶轮胎行业唯一的基础研究机构和世界级橡胶行业高水平实验室,目前已经填补了国际空白专利100余项。

《中国制造2025》规划已把工业强基作为重点实施的工程之一。青岛科技大学副教授姜铭建议,要以产业需求和技术变革为牵引,将新的技术元素及时纳入“四基”发展。

创新关:过硬技术是企业竞争的“王道”

从传统的家电制造商,到高精度医疗设备,再到城市智能交通,海信集团一直践行着“技术立企”这一理念。

“技术创新跟不上,就没有生存空间。”海信集团副总裁汤业国说,“所有的产业都是从技术开始,不掌握技术绝不能干!”

尽管加快创新已成为我国制造企业的共识,但原始创新少、核心技术落后依然是我国制造业长期存在的问题。

《2015中国工业发展报告》中相关外汇数据显示,到2013年,我国向海外支付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210亿美元,从海外获得仅有9亿美元,差距悬殊。

唯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跃居发展高地。

近些年,海信坚持创新,打造行业标准。“海信在LED背光及ULED显示领域累计申请国内专利170余项,国外专利15项,获得欧洲及美国专利授权,主持制定了相关国际标准。”海信集团品管部副部长朱淑琴告诉记者。

致力于海洋生物产业的明月海藻集团,已在海藻酸盐医用敷料生产上实现国产化,打破国外在技术和价格上的垄断。董事长张国防感触颇深:“创新有可能找死,但不创新便是死路一条!”

123全文  3下一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