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九城试点内贸改革成效如何(1)

2016-08-29 16:23:46  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评论()人

去年8月,全国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点拉开大幕。内贸流通一头连接生产,一头连接消费,流通改革对惠民生、促消费的作用不可小觑。

试点一年,九城市形成哪些经验成果?这些改革试点给商贸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了什么?记者深入试点城市进行采访。

“小托盘”托起“大流通”

刚结束的奥运和眼前的盛夏,带来啤酒市场的爆发式增长。然而在广州南沙珠江啤酒有限公司的仓库大门外,以往装卸工人挥汗如雨,啤酒箱堆积如山的场面却无影无踪。

记者在现场看到,销售数字的几何数攀升与人工数量对比鲜明。眼前只有三五辆电动叉车来回奔波,长长的“手臂”正将整齐码放在标准托盘上的一箱箱啤酒,送上运输车辆。仓库大门上的电子屏上不断变化着出库啤酒的总数量。

广州南沙珠江啤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焰坤用两个“以往”概括变化:以往要3个半小时才能完成的装箱,现在只要30分钟;以往一天只能周转一次的客户车辆,现在可以周转两次。“这得益于标准化托盘的推广和公司成立的全自动立体仓库。”他说。

过去由于企业间使用规格不一的托盘,导致交接货物时来回更换,既耗时费力,又易损伤物品。加快内贸流通改革试点,广州推行商贸物流标准化,托盘标准化是切入口。

“小托盘”重塑了广州的“大物流”。据广州市商委副主任杨勇介绍,经过试点改革,广州综合物流效率提升了3.8%,全市租赁和使用的标准托盘达到83万块,物流运营成本下降32%,一线搬运人员减少50%。在人工、土地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广州市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反而同比下降了0.05个百分点,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这一效应在其他试点城市也有所显现。上海在全国率先推广豆制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带筐运输模式,提高生鲜食品的新鲜度;在成都推行物流共同配送后,一送货司机原来一天工作13小时才能开70公里,现在同样时间却能跑3趟。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与流通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丽芬说,不管是节约物流成本,还是缩短物流时间,物流的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所带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最终让消费者享受到实惠。

“菜篮子”开始起变化

高温、下雨蔬菜不涨价?买菜方便、还便宜?这样的菜场似乎只是百姓眼里的期盼。在南京,这个愿望正逐步实现。南京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蔬菜交易区与多个“菜园子”签约,在今年2月寒潮期间投放了800吨保供蔬菜,没有让菜价涨起来。

这让南京市民很是惊喜,而他们也开始发现,关于“菜篮子”变化也越来越多。南京将以种菜市场为基础,优化农副产品集疏、配送和服务体系,通过电子商务、城市共同配送等,有效解决生活“最后一公里”问题。

不仅是南京,在成都,居民张勇也有不一样的感受。“品质有保证,价格还比周边低10%左右。”左手拎着半个西瓜,右手提着一兜葡萄,家住成都市高新区三瓦窑街的市民张勇,正从离家一墙之隔的益民菜市场走出来。

引入蔬菜生产基地,缩短蔬菜流转环节,为百姓带来实惠价格,市场还有专人每天对果蔬抽检,确保质量安全……像这样的益民菜市场,成都市已经建成了35个。据成都市商务委有关负责人说,成都还发展了85个便民菜店,以更好满足百万市民的菜篮子需求。

成都的菜市场还引入了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方式,并叠加票务、快递收发、水电气缴费、医药箱等便民项目,解决了社区服务短缺问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