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经济新闻 > 正文

债券“塌方”式违约:前5月违约规模已超去年全年!(2)

2016-05-26 10:23:30  凤凰财经    参与评论()人

Wind数据显示,2015年5月13日至2016年5月13日期间,共有440家企业主体评级被上调,而被下调主体评级的企业数则为252家。在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上调评级的企业主体数,是下调数的近2倍。

又例如今年涉及债券违约的中铁物资,其长期信用等级甚至在发生债务违约风险时还保持着大公国际给出的“AA /稳定”评级,直到债券暂停交易的第三天,大公国际才宣布将这家国有企业的信评“大幅下调至AA-/负面”。

事实上,现在出现问题的债券,在发行之初都拥有较高评级,例如天威集团“11天威MTN1”与“11天威MTN2”发行之初,联合资信给予天威集团主体及票债项均为AA 评级,而在随后4年多时间里,联合资信共下调天威集团及票债项评级6次,在兑换危机发生后,联合资信将天威集团的主体长期信用等级和票债项分别由B下调至C。

国内外评级倒挂反差明显

那么,中国的评级机构到底面临着哪些问题?与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惠誉)相比,又存在哪些问题?

以2015全年的市场评级为例,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和大公国际总共上调190家公司评级,下调46家。而海外三大评级机构——标普、穆迪和惠誉却相反,上调仅36家,下调62家。

除了上调、下调数量上的反差,甚至同一家公司国内外评级机构也能给出不同的评级。2015年5月南京银行 刚被中诚信国际上调至AAA级别,仅仅一个月后,就被标普下调至垃圾级。

按照评级等级划分,AAA级别是信用评级中的最高级别,通常只有极少数优质发债企业才能获此级别。以国际三大评级公司对其全球客户的长期评级分布为例,穆迪、标普、惠誉三大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中枢为BBB等级,获评AA评级及以上的发行人较少,AAA等级的发行人更是寥寥无几,在三大评级机构中占比均不足1%。

相比之下,国内评级公司对企业的主体评级主要集中在AA等级,占比均在40%甚至更高,拥有AAA等级的企业也较多,通常都能达到20%以上。

如果按照比例测算,也就不怪有市场观点认为中国目前实际上的垃圾债券数量远远高出公布的评级数量了。此外,从评级迁移来看,国际评级近20年趋势总体表现为下调较多,跨级下调普遍。反观国内则表现为上调较多,跨级下调较少,这在AA-评级表现得更为明显。

监管层施压评级或渐收紧

其实,面对经济的持续下行以及企业盈利的恶化,再加上监管约束越来越强,国内各家评级机构的跟踪评级政策也开始趋近。就在上周,共有15家发行人及其发行债券发生跟踪评级调整,其中有6家企业评级被上调,而有9家企业评级被下调。而随着跟踪评级期的来临,信用评级调整将会更加频繁,这一情况或将一直持续到7月底。而到目前为止,今年的评级下调累计次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近70%。

  图

同时,中国监管层也注意到信用风险,开始积极部署债市风险防范工作。早在今年3月份,中国证监会就通报了公司债券发行人首次现场检查及评级机构现场检查情况,称6家证券评级机构的部分评级项目存在问题。且大公国际、东方金诚、联合信用、上海新世纪、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鹏元资信均被地方证监局出具监管警示函。

近日,中国银行 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下称“交易商协会”)也已与多家评级公司评级总监座谈,要求将更换评级机构的发行人信用级别信息报送交易商协会,并强调评级机构不能利用级别竞争抢客户、争市场,以抑制级别虚高,去评级泡沫。此外,交易商协会还计划开展对评级机构的市场化评价,投资人、主承销商、市场基础设施专家等对各评级机构的评级质量进行打分,以完善对评级机构的良性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

(责任编辑:费琪 CN001)
关闭